在版料上雕刻圖文徑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瞭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製版和印刷的程式是:先把字寫在薄而透明的綿紙上,字面朝下貼到板上,用刻刀按字形把字刻出,然後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紙張覆蓋在版上,用刷子輕勻揩拭,揭下來,文字就轉印到紙上並成為正字。

唐乾符四年(877)歷書 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年代尚未確知,學術界一般將其開始定於7世紀間。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闊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樸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唐咸通九年(868)刻《金剛經》卷首佛像

  9世紀時,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當普遍。五代時期,不僅民間盛行刻書,政府也大規模刻印儒傢書籍。自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起,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前後二十二年刻印瞭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宋代雕版印刷更加發達,技術臻於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陽、四川的成都刻印質量為高。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張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經》,費二十二年,計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達十三萬塊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書。元、明、清三代從事刻書的不僅有各級官府,還有書院、書坊和私人。所刻書籍,遍及經、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於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兩色套印的紙幣。14世紀時元代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兩色刊印的《金剛經註》,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紀末,套色印刷廣泛流行。明代萬歷年間的閔齊伋、閔昭明、凌汝享、凌濛初、凌瀛初都是擅長套色印刷術的名傢,清代套色印刷技術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種套色技術與版畫技術相結合,便產生出光輝燦爛的套色版畫。明末《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都是古版畫的藝術珍品。

  

參考書目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