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前身是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設立中央研究院籌備處,推蔡元培等六人為籌備委員。7月決定在中華民國大學院內設立中央研究院。10月大學院召開中央研究院籌備會議,議決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推定徐淵摩等六人、王小徐等十五人、蔡元培等十人、唐鉞等六人、高魯等三人分別為地質、理化實業、社會科學、心理學研究所和觀象臺籌備委員。19288年4月,國民政府改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特任蔡元培為院長。6月9日,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見彩圖)

國立中央研究院舊址

  中央研究院直隸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任務是從事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學術研究。中央研究院設總辦事處於南京。先後在南京、上海、北平(今北京)等地設立天文、氣象、物理、化學、工程、地質、歷史語言、社會科學、心理九個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後改為動植物研究所)。設評議會,為最高學術評議機構。1935年6月20日,第一屆評議會成立,李書華、莊長恭、周仁、王傢楫、謝傢聲、丁文江、竺可禎、汪敬熙、王世傑、胡適、李濟等四十二人當選為評議員。各研究所設所長一人,由院長在該所專任研究員中聘任。研究人員分為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和練習生(或研究生),工作需要時,得設編纂、技正、技士若幹人。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包括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理論科學三類。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研究院及其所屬各研究所先後內遷至四川、廣西、雲南三省。初集中在重慶、桂林、昆明三地;後在昆明的部分研究所遷移四川南溪,桂林各所再遷重慶,大多集中到四川。當時物質條件雖簡陋,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1940年蔡元培病逝後,朱傢驊初任代理院長,薑立夫等三十人當選為第二屆評議會評議員;研究所也由抗戰前的十個增至十四個,人員增至四百一十八人,其中絕大多數為研究人員。抗戰勝利後,中央研究院一面接收日本人設在上海和北平的研究機構,一面遷回南京、上海。1947年10月,中央研究院為指導、聯絡、獎勵學術研究,正式建立院士制度,完成瞭以院士為主體,由院長主持,評議會負責學術評議,各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的體制建設。院士為終身榮譽職。1948年3月,第二屆評議會選舉薑立夫等二十八人、王傢楫等二十五人、吳敬恒等二十八人分別為數理、生物、人文組院士。中央研究院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克服諸多困難,對中國近代科學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過一定貢獻。

  1948年12月,中央研究院數學、歷史語言兩研究所大部遷往臺灣省;在八十一位院士中,遷去臺灣者僅有傅斯年、林可勝等七人。1949年10月,其餘留在大陸各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科學院接管。

  中央研究院遷臺灣後,設有物理、數學、化學、資料科學、地球科學、統計學、原子分子科學、植物、動物、生物化學、生物醫學、分子生物、歷史語言、民族、近代史、經濟、美國文化、三民主義等十八個研究所及一個計算中心。

  

參考書目

 孔慶泰:《前中央研究院的組織機構和重要制度》,《歷史檔案》1984年第3期。

 《國立中央研究院》,《革命文獻》第59輯,臺北,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