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開始後國民政府成立的一個諮詢性質的機關。1938年7月正式成立。是年3~4月間,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會前,中共中央於3月1日向大會提出成立國民參政機關的建議。大會通過瞭《抗戰建國綱領》,決定組織國民參政機關。4月12日,國民政府公佈瞭《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規定國民參政會為諮詢機關,有聽取國民政府施政報告、詢問、建議之權,但所通過的決議案對國民政府並無強制執行的權力。6月,國民政府任命汪精衛為國民參政會議長、張伯苓為副議長;同時公佈二百名參參政員名單。“遴選”的參政員大多是國民黨員,隻有極少數是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黨派的代表。共產黨參政員有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林祖涵(即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七人。7月,第一屆參政會在漢口召開,一百五十六名參政員出席瞭會議。通過瞭《擁護抗戰建國綱領案》等決議案,發表瞭《國民參政會首次大會宣言》,並選舉瞭張君勱、左舜生、曾琦、董必武、秦邦憲、陳紹禹等二十五人為駐會委員。

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的全體參政員合影

  國民參政會共歷四屆,舉行大會十三次。初期,由於國共兩黨和其他黨派與無黨派人士的努力,國民參政會對於團結全國人民,發揚抗日民主,推動全面抗戰,起瞭積極作用;後來由於國民黨推行消極抗戰政策,逐步喪失其進步作用。1941年皖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參政員董必武等為抗議國民黨的反共政策,曾經幾次拒絕出席參政會會議。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為準備發動內戰,搶奪勝利果實,在參政會內進一步增加反動分子,排擠進步人士,維持一黨專政,抵制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聯合政府的主張。抗戰勝利後,國民參政會成為國民黨鼓動內戰、制造分裂的禦用工具,完全喪失瞭在人民中的影響和作用,終於1948年3月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