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東晉學者、醫學傢、道教理論傢。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祖系孫吳時學者,位列九卿。父悌,亦博學之士,吳亡入晉,官至邵陵太守。葛洪十三歲喪父,傢道中衰,他刻苦好學,廣覽經史百傢之言。

  西晉末,流民領袖張昌在江夏起義,命別帥石冰東占江、揚二州(見張昌、石冰起義)。江南世族、義軍大都督顧秘邀葛洪為將兵都尉,鎮壓起義。石冰平,洪不受封賞,赴洛陽搜書求學。適逢八王之亂,避亂南至廣州,羈留多年,後還鄉裡。東晉建國後,以葛洪鎮壓起義有功,賜爵關內侯。王導召為州主薄、司徒掾、咨議參軍。又得幹寶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撰修國史,洪固辭不就。他得知交阯產丹砂,求為句漏縣令,以便就近煉丹。至廣州為刺史鄧嶽挽留,遂寄居羅浮山(在今廣東博羅西北),修道煉丹,從事著述,直至逝世。

  葛洪出身於天師道世傢,自幼深受熏陶,酷好修道煉丹之術。叔祖葛玄,孫吳時學道,號稱葛仙公。葛洪從玄弟子鄭隱處學得煉丹秘術;後又拜南海太守鮑玄為師,刻苦學習,玄以女嫁之。洪繼承葛玄、鮑玄事業,又綜練醫術,成為江南博學多聞的學者。

  葛洪的著述甚多,除詩、賦、章、表及神仙傳記數百卷(已大部亡佚)之外,流傳至今的有《神仙傳》、《抱樸子》內外篇。《抱樸子·內篇》二十卷,論神仙黃白、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傢;外篇五十卷,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屬儒傢。他還精通醫術,著《玉函方》一百卷,後壓縮為《肘後要急方》(又作《肘後備急方》、《肘後救卒方》),多為簡易治療方法和易得之藥,尤便民間使用,一直為後世所重。

  在道教理論上,葛洪首次提出“玄”的概念作為道教思想體系的核心。“玄”即“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他將修煉玄道視為成仙的途徑。在《抱樸子·內篇》中首次輯錄瞭許多現已失傳的煉丹著作,並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記載瞭許多煉丹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他主張養心頤神,崇信煉制和服食金丹,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傢綱常名教相結合,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