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權臣,北齊的實際創建者。小字賀六渾。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東)人。其子高洋稱帝後,追尊為高祖,諡神武。高歡的先祖因犯罪徙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世居北邊,生活習俗鮮卑化。傢貧,曾任隊主、函使等低級職務。北魏末年爆發六鎮起義。孝昌元年(525),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西北)人杜洛周在上穀(今北京延慶)起義,高歡投其麾下,又轉隸葛榮義軍。在葛榮被爾朱榮鎮壓(528)之前,脫離義軍投爾朱榮,為之畫策,勸其代魏,受到寵信,任晉州刺史。葛榮失敗後,部眾二十萬人人流入並、肆兩州(今山西),受以爾朱榮為首的契胡族欺凌,不斷發生動亂。永安三年(530),高歡取得對他們的統帥權,率其至山東的冀、定、相諸州(今河北及河南北部),從而形成自己的軍事勢力和據點。

  同年,爾朱榮被魏孝莊帝殺死後,爾朱氏族人世隆在洛陽擁立節閔帝,控制朝廷,爾朱兆據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爾朱天光據關中,爾朱仲遠據東郡(今河南滑縣東)。普泰元年(531),高歡起兵聲討爾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縣)擁立元朗為魏帝(後廢帝)。永熙元年(532)奪取鄴城,韓陵之戰又大敗內部不和的爾朱氏聯軍,進入洛陽,廢爾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兩個皇帝,另立孝武帝元修。高歡任大丞相、太師、世襲定州刺史,隨即平定並州,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

  高歡為人深沉,富於機謀。善用人,不問地位高低,唯才是舉。治軍嚴明,將士樂為效死。他常對部下的鮮卑族兵士說:“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凌之!”對漢民又說:“鮮卑是汝作客(意為傭人),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企圖以此調整胡漢人民之間的關系,使其和平相處,而為自己盡力。爾朱氏親信斛斯椿在韓陵之戰以後背叛爾朱氏,殺爾朱世隆,囚爾朱天光以獻於高歡。又以反復無常而不自安,挑撥孝武帝翦除高歡。孝武帝想依靠據有關隴的宇文泰以消滅高歡,計劃不成,於永熙三年逃奔長安。高歡在洛陽立孝靜帝元善見,是為東魏。535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文帝元寶矩,是為西魏。東西魏皇帝,實際是高歡、宇文泰分別操縱的傀儡。

  高歡統治時期,梁雖有北伐,但與東魏的關系仍以頻繁通使為主。高歡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無意南向擴張疆土。在少數民族方面,汾水流域的山胡(稽胡)與東魏境毗鄰,威脅甚大,因而高歡決意一再用兵。天平二年(535)擊滅自稱天子的劉蠡升,俘其皇後、公卿以下四百餘人,華夷五萬餘戶。魏分東西後,彼此抗爭,一時不能像北魏那樣全力抗擊柔然,柔然的傾向對東西魏有舉足輕重之勢。高歡娶柔然公主,表示對柔然結交求和。孝靜帝即位,高歡即決定遷都於鄴,主要因為洛陽西逼西魏。三年,高歡將萬騎襲擊西魏的夏州(今陜西橫山西北白城子),擒刺史,遷其部落五千戶而回。以後多次與西魏作戰。四年春,攻潼關失敗,大將竇泰自殺。秋,高歡又將兵二十萬,從蒲津渡黃河而西,進軍沙苑(今陜西大荔南),將士上下輕敵大敗。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無數。西魏軍一度進占洛陽。元象元年(538),東魏軍與西魏軍戰於洛陽邙山,轉敗為勝,西魏軍退走。連年戰爭,河南民多餓死。高歡命令諸州沿河津渡之處皆置倉積谷,轉運以供軍旅,備饑饉。又在幽、瀛、滄、青四州濱海之地煮鹽,供軍國之用。興和三年(541)前後,山東連年收成較好,人民稍得蘇息,但高歡西向用兵的計劃始終未變。四年,高歡擊魏,連營四十裡,圍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遇大雪,不克而退。玉壁地當沖要,西魏軍在此多次抵禦瞭東魏進攻。武定元年(543),東魏虎牢守將叛降西魏,西魏進軍到洛陽。高歡南下渡河,與宇文泰在邙山對陣,東魏軍大敗,高歡幾乎不免。次日又戰,東魏軍復振,西魏軍敗退。四年,高歡悉舉山東之眾攻西魏,圍攻玉壁五十餘日,士卒戰死病死者七萬人,被迫退軍。高歡智力皆困,而發病。病危時遺言以侯景為慮,告其子高澄起用慕容紹宗以制侯景。次年高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