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至北朝在中國東北部的民族和地方政權之一;朝鮮三國時期的國傢。一作高句驪、句麗或高麗。據中國古文獻記載和1880年在今吉林集安城東出土的《好大王碑》,都傳說高句麗的始祖朱蒙“出於夫餘”,又說“東夷相傳以為夫餘別種,故言語法則多同”。約在西漢時,高句麗南下到紇升骨城,即今吉林渾江(古稱沸流水)江畔的桓仁地區。他們南與朝鮮相鄰,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壤,漢武帝劉徹時向漢朝貢,屬玄菟郡。居民以狩獵畜牧為主,兼營原始的農耕。國中大戶不耕作,坐食下戶供給的米糧魚鹽。。不設牢獄,有罪者由眾人評判後殺戮,妻、子沒為奴婢。高句麗人好清潔,善歌舞,習戰鬥。民俗厚葬,隨葬品多有金銀財寶。

  王莽時,令高句麗王騶發兵助漢征匈奴,騶不受命,以兵侵遼東。後來騶被莽軍所殺,並貶高句麗王為下句麗侯。至公元1世紀中葉,高句麗王宮在位時,兵力復振,進攻玄菟郡,迫使該群郡治自今日的新賓西遷至撫順一帶。高句麗在東漢年間勢力逐漸擴張,但同時漢人徙入高句麗境內的也日益加多,對高句麗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很大作用。

  2世紀末,漢政局混亂,公孫氏在遼東割據自立,乘高句麗統治者爭奪王位之際,於獻帝建安九年(204)出兵東向,攻破其王都,迫使新王伊夷模東遷至丸都城(亦稱國內城,今吉林集安)。

集安高句麗墓壁畫

  伊夷模死,宮曾孫位宮嗣立為王。位宮擴充武力,向西發展,魏正始三年(242),位宮攻打遼東的西安平(今遼寧丹東東北),為魏幽州刺史毌丘儉所破。七年,毌丘儉攻下丸都,刻石紀功而還。十六國初,高句麗與前燕爭戰不已。341年,前燕主慕容皝大敗高句麗,毀其國都丸都城,焚燒宮室,掠得大量珍寶、人口。高句麗王釗奔逃,後為百濟所殺。高句麗國力一度大衰,後因慕容氏問鼎中原,遂再度復興,5世紀初占據遼東、玄菟兩郡。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留居遼東的高句麗人,與鮮卑、漢族一同繼續發展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如鮮卑化的高句麗人馮雲曾一度繼為後燕天王。

高句麗時代的尚方畫像境

  南北朝時,高句麗一直與北朝各王朝通使往來,奉表進貢方物,接受冊封。北魏一代,凡高句麗王嗣位,一般皆拜封為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或有加使持節者。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封其王為高麗王,自此改稱高句麗為高麗。

  隋建立後,與高麗多有戰事。開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楊堅命漢王楊諒攻伐高麗,因乏食疾疫,被迫還師。隋煬帝楊廣於大業七年(611)、九年、十年三次親征高麗,未能擊敗高麗,卻因連年興兵激化瞭社會矛盾,釀成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唐初,唐與高麗相安共處,數十年無戰事。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雙方互有勝負。此後,戰事頻仍,唐略占上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唐將李滼率大軍攻占平壤,高麗亡。其餘眾後分別歸屬新羅、靺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