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間發展起來的中西陸路交通樞紐。原系車師前部地,漢晉為屯戍重鎮,前涼始置郡縣,南北朝至唐貞觀中獨立建國。轄境當今新疆吐魯番地區,“高昌故城”遺址在今吐魯番市東。

  西漢宣帝時,派士卒攜傢屬往車師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時,在其地建築軍事壁壘,“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又稱高昌壘。同時,設戊己校尉,治於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東漢、魏晉沿襲其制。這一時期,高昌壁隸屬涼州敦煌郡。

 西晉至十六國初期,高昌社會經濟發展,開始具備置郡的條件。前涼建興十五年(327)戊己校尉趙貞謀叛,張駿擊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縣。十六國時期,此郡先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五國。

  北涼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滅沮渠氏,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高昌建國之始。至貞觀十四年(640),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其間先後更換過闞氏(460~491)、張氏(491~496)、馬氏(496~499)、麴氏(499~640)四個政權,麴氏享國最久。

  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為主,少數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傢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占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高昌氣候溫暖,宜蠶,谷麥再熟。著名土產有赤鹽、白鹽、葡萄、凍酒、刺蜜、白面、疊佈(棉佈)及絲織品等多種。其地處天山南北孔道,絲綢之路北路沖要,政治穩定,物產豐富,文化發達,中西使節、商客和僧侶過往頻繁,成為漢唐間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貞觀十四年,唐滅高昌國,在此地建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