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民為抵抗日本侵略而成立的愛國武裝。1931年9月18日,駐華日軍發動強佔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在這民族危亡的嚴重時刻,中國共產黨發出在東北發動民眾武裝反日,收復失地的號召,並派出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到各地開展抗日武裝鬥爭,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比較著名的有以馬占山為總司令的黑龍江抗日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自衛軍,以耿繼周為首領的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救國軍等。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佈東北各地的綠林武裝以及民間團體紅槍會、大刀會等。1932年夏,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活動遍及東北三省及熱河省一百七十二縣中的一百零二縣和沈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向東北增兵設防,以維護其殖民統治。

東北抗日義勇軍打擊日軍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得到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的積極支持和援助。在日軍強大兵力的進攻下,缺乏統一領導而又成分復雜的義勇軍,堅持到1933年下半年即大部陷於瓦解,隻有少部分繼續堅持鬥爭,成為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