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朝長江中遊軍事重鎮和重要經濟基地,古九州及漢十三州之一。三國晉初轄境廣闊,以今湖北為中心,東至江西北部,南至湖南南部,西至四川東部,北至河南中南部。自西晉至宋末,陸續分東部置江州、郢州,南部置湘州,西北割隸梁州,北部置雍州,轄境漸狹。梁末至陳,江北被北周侵奪,又分置武州,地域更蹙。最多時領郡三十一,最少時僅領四郡。

  三國之初,荊州三分,魏治宛或新野,蜀治江陵,吳未詳所治。及吳奪蜀荊州,亦治江陵。西晉至東晉前期,荊州州所鎮,“隨宜回轉”,曾先後治江陵、武昌、沌口、襄陽、夏口、上明諸城。太元十四年(389),王忱為刺史,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徙。梁末江北失守,改治公安。

  東漢末年,中原板蕩,北人南移,荊州逐漸開發。由於它“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軍事、經濟地位日益重要,三國時成為三方必爭之地。東晉偏安,轄地主要為荊、揚二州,荊州號稱“割天下之半”,擬周之分陜,稱為“西陜”。征西、鎮西、安西、平西等將軍府及西中郎將府、南蠻校尉府常設於此,士兵以勇悍著稱。東晉前期,西征北伐,主要依靠荊州兵。荊州物產豐富,造船業興盛,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揚州所需生活物資,相當部分靠荊州供給。

  荊州由於軍事、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偏安江南的各朝都十分重視,但亦易成坐大之勢。王敦、桓玄、劉毅等為荊州刺史,曾對朝廷構成威脅。宋武帝劉裕以荊州上流形勝,地廣兵強,遺詔諸子次第居之。明帝劉彧下詔猶稱:“陜西任要,由來用宗室。”同時分割荊州,行削弱之策。至陳,荊州轄地甚蹙,地位始輕。

  州治江陵,漢代已是重要商業都會。東晉中期以後,江陵作為荊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加繁榮。梁元帝蕭繹曾在此建都,西魏傀儡政權後梁亦建都於此,故城在今湖北江陵縣。

  十六國、北朝亦置荊州。成漢荊州治巴郡(今重慶市)。前秦荊州治豐陽(今陜西山陽),後移治襄陽(今屬湖北)。前燕荊州治魯陽(今河南魯山)。後秦荊州治上洛(今陜西商縣)。北魏荊州原治上洛,後移治山北(今河南魯山)。東魏東荊州治沘陽(今河南泌陽)。西魏、北周荊州治穰城(今河南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