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戰國後期一個諸侯王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統一王朝(前221~前207)。秦始皇繼歷代秦王蠶食諸侯之後,完成瞭統一六國的事業,實現瞭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他所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及所採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某些措施,為後世帝王所取法。秦朝急政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開創瞭武裝反對黑暗統治的傳統,影響至為深遠。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瞭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權的楚漢之戰(前207~前202)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受到控制,統一國傢得以恢復。

秦疆域圖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前246~前210年在位)統一六國,結束瞭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瞭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傢。這個國傢的疆域,東至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河套、陰山、遼東。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佈自己為這個國傢的第一個皇帝,即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皇帝。他認為帝王死後以其行為為謚的制度,是“子議父,臣議君”,有損於帝王的尊嚴,所以宣佈取消。他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瞭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瞭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周代以來封國建藩的制度,與專制皇權和統一國傢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須加以改變。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瞭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始皇二十八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傢,壹傢天下,兵不復起”。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傢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制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設守、尉、監(監禦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縣以下有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遊徼掌治安。鄉下有裡,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有裡典,後代稱裡正、裡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裡。

跪射武士陶俑 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

騎兵俑與鞍馬 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

  早在秦獻公十年(前375),秦國就建立瞭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前231)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傢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傢征發力役的依據。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傢征發租稅有瞭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傢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國傢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分的憑證。

將軍陶俑 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

  統治一個大國,需要全國一致而又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出土的雲夢秦簡提供瞭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陸續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釋,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還有案例和關於治獄的法律文書(見雲夢秦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瞭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經過漢朝的損益,成為唐以前歷代法律的藍本。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鎮懾力量。近年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征。

錯金銘文陽陵虎符

  秦始皇不但建立瞭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采用瞭戰國時期陰陽傢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秦始皇還確定瞭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瞭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佈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征。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阿房宮夯土臺基遺跡 位於陜西西安三橋鎮

秦詔版

  皇權的加強和神化,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體現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等等,這些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維持封建統一所不可少的條件。但是這種政治制度對百姓的束縛極大;而且它對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轉變為阻滯作用,這在封建社會後期更為顯著。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 焚書坑儒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瞭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鐘銅人。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盡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瞭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為瞭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裡。在西南地區,還修築瞭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

秦小篆“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磚拓片

  秦始皇對分裂割據的思想和政治傾向,也進行瞭鬥爭。當時的一些儒生、遊士,希望復辟貴族割據局面,他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引證《詩》、《書》、百傢語,以古非今。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求焚毀《詩》、《書》,消滅私學。他建議“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傢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瞭這一建議,於是就發生瞭焚書事件。第二年,為秦始皇求仙藥的方士有誹謗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派禦史偵察咸陽的儒生方士,把其中被認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在早期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在統一與分裂激烈鬥爭的年代,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手段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是極其野蠻殘暴的事,對於古文獻的保存和學術的傳授,造成瞭極大的損失。

“半兩”錢陶范

  秦始皇施政定制雖已兼采陰陽等傢思想,但根本上是以法傢思想為依據。焚書坑儒以及“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等,更突出地反映瞭他的法傢思想。

  整齊制度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準,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盡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范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

嵌有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詔版的大鐵權 山西左雲威魯鄉出土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準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前211)頒佈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佈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瞭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隻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瞭便利條件,促進瞭統一國傢的發展。

  對匈奴和對越人的戰爭 匈奴人分佈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全國統一以後,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蒙恬於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收復河套以南地,即當時所謂“河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在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三十四縣,並在黃河的一段地區因河築塞。秦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接起來,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裡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區域。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傢於河套。這對於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瞭積極作用。

刻有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詔文的陶量 山東鄒縣出土

銅殳 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

  中國境內的越[ID=yue_zhanguo]人分佈在華東、華南地區,分為閩越、南越、西甌等部分。閩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和廣西東部,西甌在今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以至於雲南東南部。越人“斷發文身,錯臂左衽”依山傍海,從事漁獵和農業。西甌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銅矛 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率秦軍滅楚,繼續南進,奪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會稽郡(今江蘇蘇州)。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發卒五十萬,分為五軍,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餘幹(今江西餘幹境),進行瞭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艱巨戰鬥。秦軍擊敗瞭閩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閩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軍,也占領瞭番禺。隻有西線的秦軍遇到西甌人頑強的抵抗。為瞭解決秦軍轉餉的困難,監祿率卒在湘水、漓水間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瞭長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軍和西甌人的戰鬥中,西甌君譯籲宋和秦軍統帥尉屠睢相繼戰死。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謫發內郡曾經逃亡的人、贅婿、商人增援,征服瞭西甌,在南越、西甌故地及其相鄰地區建置瞭南海郡(今廣東廣州),象郡(今廣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廣西桂平),並繼續征發人民前往戍守。這樣,幾十萬北方農民就留在那裡與越人雜居,共同開發珠江流域。

秦長城遺跡 位於陜西橫山

  秦代的急政 秦始皇的事業,是在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的條件下,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完成的,這使秦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征。

  在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瞭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瞭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瞭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瞭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秦始皇大大增加瞭對人民的征斂。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當兵服役的人脫離瞭農業生產,靠農民養活,這就出現瞭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以供衣服的嚴重局面,大大動搖瞭秦的統治基礎。為瞭強化地主階級的統治,秦朝又推行嚴刑峻法以鎮壓人民,並且把數十萬人民變為封建國傢的囚徒。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

  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瞭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瞭秦王朝傾覆的條件。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雖然他自己並不知道。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征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統一嶺南的遺物銅戈 廣州東郊羅崗出土

  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征兆。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瞭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陳勝,即陳涉,陽城(今地有異說,在河南境內)人,雇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他們都是戍卒的屯長。為瞭發動起義,他們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置魚腹中,戍卒買魚得書,傳為怪異。吳廣又於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接著,陳勝、吳廣率領戍卒,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銍、酂、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瞭。

銅戈銘文

  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遊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借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遊士張耳、陳餘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

  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陜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

  武臣占領瞭舊趙都城邯鄲後,在張耳、陳餘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勉強予以承認。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卻派韓廣略取燕地。韓廣在燕地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

  周市進到舊魏南部和舊齊境內。舊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反擊周市。周市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

  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瞭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陳勝周圍也出現瞭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廣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瞭莊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隻有半年就失敗瞭,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沖擊秦的統治(見陳勝、吳廣起義)。

  楚漢之戰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瞭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劉邦迂回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在公元前207年十月向劉邦投降。劉邦廢除秦的苛法,隻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劉邦入咸陽後,項羽也立即率軍入關,駐鴻門,然後進入咸陽,大肆燒殺掠奪。他在諸王並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並調整諸故王土地,徙置他們於其原據地的邊緣,而把自己的親信封於各國的善地為王。這樣就並立著十八個王國,受制於西楚霸王。項羽的這一措施反而惡化瞭割據形勢。不久齊國首先發難,諸候混戰再次爆發。

  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為漢王的劉邦,於漢元年(前206)五月,乘機進入關中,敗項羽所封關中三王。接著領軍東出,遠襲彭城,退守於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劉邦鞏固瞭關中後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轉敗為勝。漢五年十二月,與韓信、彭越等會攻項羽,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境),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自刎。同年六月,劉邦即皇帝位(見漢高祖劉邦)。

  楚漢之戰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瞭秦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逐步轉化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瞭西漢統一王朝的皇帝寶座。

  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瞭貪婪殘暴的秦統治集團,使社會得以前進。這次起義,是中國古代農民第一次大規模的發動,對後代農民起義起著激勵鬥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