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和元朝皇室、諸王、貴族的私屬人口。蒙古語ger-ün köḥüd(意為傢中兒郎)的音譯。元代徐元瑞《習吏幼學指南》說:“怯憐口,謂自傢人也。”鄭麟趾《高麗史·印侯傳》說:“怯憐口,華言私屬人也。”最初,怯憐口是草原部落貴族的僮僕,類似突厥語部落的ew-orlan(傢中兒郎)。隨著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皇室、諸王、貴族通過虜獲、分封、招收、影占等辦法,佔有一大批人戶,特別是各種工匠,作為私屬人戶,稱之為怯憐口。一般情況下,這些怯憐口不承擔國傢賦役,專為為領主服役,大都從事手工造作和農耕、放牧,也有人作怯薛、校尉、鷹房捕獵戶。皇室、諸王投下經常收集放良、析居人戶和還俗僧道為怯憐口。在官府軍役、科差繁重,不堪負擔的時候,有些軍戶和農戶還投奔諸王投下,充當怯憐口,躲避賦役重擔。這就引起朝廷和投下之間對戶口的爭奪。元廷曾經多次下令禁止軍民任意投奔各投下充當怯憐口,但始終不能徹底禁斷。各斡耳朵和投下有各自的怯憐口人匠總管府或提舉司,管理私屬人戶。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僅累朝斡耳朵直接役使的媵臣怯憐口就達萬人之多。元廷不止一次對皇室、諸王的怯憐口頒發賞銀和進行賑濟。怯憐口的生活有時比一般民戶還有某種程度的保障。怯憐口不是一個階級,其中包括官宦、衛士、富人,更多的是窮苦勞動者。在元代,怯憐口實際上成瞭一種戶籍名稱,即不受國傢控制的私屬人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