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團體。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嚴重,康有為等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公車上書”不達,“日以開會之義號之於同志”,認為“思開風氣、開知識,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開會不可”,於是先辦《萬國公報》(非西人所辦《萬國公報》),於1895年8月17日創刊,“遍送士夫黨人”,使之“漸知新法之益”。11月中旬,強學會成立。又稱譯書局,或強學書局。列名會籍的有康有為、梁啟超、沈曾植、文廷式、陳熾、丁立鈞、楊銳等,李鴻藻、翁同龢等等也予支持,成為改良派和帝黨相結合的政治團體。成立後,“先以報事為主”,改《萬國公報》為《中外紀聞》,於12月16日出版,雙日刊,有閣抄、新聞及“譯印西國格致有用之書”諸欄,譯印後有附論,專論不多。籌設之初,原定陳熾、文廷式、沈曾植、沈曾桐四人為總董,都是帝黨,後為李鴻藻親信張孝謙所把持,內部矛盾日增。

  強學會甫有成議,康有為又南下南京遊說兩江總督張之洞,擬在“南北之匯”的上海組織學會。11月,上海強學會成立,擬定章程,說明“專為中國自強而立”,以通聲氣,聚圖書,講專門,成人才,成“聖教”。1896年1月12日刊《強學報》以孔子紀年,“托古以改今制”,倡導維新變法,提出開議院的政治主張。列名會籍的有康有為、梁鼎芬、汪康年、張謇、黃遵憲等。

《強學報》第一號

  1896年1月20日,後黨禦史楊崇伊上疏彈劾強學會,請飭嚴禁。該會遂被改為官書局,專欲“譯刻各國書籍”,不準議論時政,不準臧否人物,分學務、選書、局務、報務四門。“專為中國自強而立”的強學會便違失原旨。北京強學會遭封禁,上海強學會也隨之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