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銅幣的稱謂。見於《韓非子》等書。稱銅幣為錢始於春秋末。戰國文獻中也經常提到錢幣,而且名稱各異,如《荀子》稱“刀佈”,《管子》稱“錢幣”、“刀幣”、“佈泉”等,雲夢秦律則稱貨幣為“金錢”。

  錢本為鏟形農具之名。有人以為古時曾用鏟為交換媒介,稱鑄幣為錢當與此有關。《管子》、《周禮》中錢或作“泉”,前人以為是喻其流轉不息如泉流。秦漢以後用和“泉”音近的“錢”以代“泉”。佈和幣的本意是指麻佈或絹帛。古代用佈帛為交換媒介,麻麻佈長八尺,幅寬兩尺五寸,相當十一錢。佈和錢有一定的比價,反映出秦國在鑄幣出現之前,麻佈曾起過貨幣的作用。有人以為佈和農具之“鎛”音相近,故鏟形銅幣名為佈幣,但此說不確。從秦簡來看,在銅幣取代麻佈之後,人們仍慣於把銅幣稱為佈。

  以往的佈帛、海貝等物,隻是一般的等價物,雖在交換中起到貨幣的作用,還不算是真正的貨幣。春秋末到戰國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瞭簡單的商品生產,海貝等物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金屬鑄幣遂應運而生。鑄幣以青銅為原料,由國傢發行,有一定的形狀、重量或面值。《國語·周語》說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曾鑄大錢,這是現存古籍中有關鑄錢的最早記載。約從這時到戰國初,銅幣大量出現,各國所用之錢,也形狀不一。

  春秋末到戰國初,在晉、周一帶通行鏟形幣,後人稱之為佈。鏟柄有銎,即所謂空首佈。佈上或有標記性的單字,或有費、三川、邯鄲、東周、盧氏等地名。稍後,空首佈又為不帶銎的平首佈所取代。平首佈的兩足有尖足、方足、圓足之分,其使用時間長,通行地區也較空首佈廣泛。鑄造平首佈最多的是韓、趙、魏三國,其次為燕、周、楚。佈上一般都有鑄造該錢的城邑之名,如有安邑、梁、蒲坂、皮氏、彘、高都、屯留、襄垣、晉陽、茲氏、離石、安陽、武安、中陽、猗氏、平陰、襄平、東周等。三晉的平首佈往往分成大小三品或兩品,如魏的安邑佈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種。在長期通行的過程中,二釿、一釿的漸漸消失,半釿的數量日益增多,每枚約重六克左右。戰國晚期,有的佈上的面值為一兩或十二銖,反映出新的斤、兩、銖制代替瞭舊的益、釿制。十二銖即半兩,秦漢用半兩,即由此而來。

  齊和燕的錢幣以刀幣為主。齊刀上有“齊法化”(近人或釋“齊大刀”)、“安陽之法化”、“節墨墨法化”等文記。燕國的刀上有一“明”字,俗稱為明刀。趙可能受燕、齊影響,除用佈外,也鑄造一部分刀幣,刀上有邯鄲、白人等地名。

  約和平首佈同時或略晚,在三晉和周又出現瞭圓錢,其孔為圓形。錢上有“垣”、“共”、“藺”、“離石”、“東周”等地名。齊和燕也有圓錢,但皆為方孔。齊圓錢上有“暋六化”、“暋化”等文記。燕錢上有“明刀”、“一刀”等文記。兩國之圓錢都分大小幾品,鑄造量較大,故傳世遺物比三晉多。秦在戰國晚期也發行過方孔圓錢,上有“兩甾”、“半兩”、“文信”等文記。楚除用銅佈外,還鑄造過貝形的銅幣,俗稱蟻鼻錢,上面有一字或幾字。這種錢多出土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地,可知其流通范圍多在楚的東部。

  市場交易雖以銅幣為主,但黃金也進入流通之中。《管子》說:“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在不少文獻中有君主賜黃金若幹斤或若幹鎰的記載。地下出土的黃金貨幣以楚為最多。楚的金幣一般制作成錠形版塊,上面打上“郢爰”(近人或釋為“爯”)、“陳爰”之類的戳記。還有的作成圓形金餅,使用金餅者除楚外,應還有三晉等國。這兩種金幣在使用時,都可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塊,它和具有固定重量、形態的銅鑄幣不同,是一種稱量貨幣。白銀也有用作貨幣者,唯實物資料很少。

楚“郢爰”金版

  戰國時鑄錢權為官府壟斷。《管子》說:“人君鑄錢立幣。”雲夢秦律則嚴禁民間私自鑄錢。許多國傢的都城都鑄造錢幣。如河北易縣的燕下都和山東臨淄齊都遺址中都曾發現鑄錢作坊遺跡。除國都外,其他城邑也能鑄錢。各地出土的錢范,多為泥制或石制,也有少數為銅制。

  戰國時期出現大量青銅鑄幣,反映出當時商品經濟已進入較為發達的階段。戰國市場上,用錢已能買到谷物、織物、牲畜、珠玉、銅鐵器、脂、膠、酒類等多種商品。農業中,雇主給雇工錢佈作為勞動報酬。國傢向人民征收的租稅中也有一部分是貨幣,如《孟子》說:“廛有夫裡之佈”;《荀子》說國傢向人民征收“刀佈”以達到橫征暴斂的目的。當時還出現瞭借貸和利息,《史記》所說的“子貸金錢”,即指靠借貸貨幣而贏利的高利貸資本。以上情況表明,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貨幣的職能在不斷擴大,貨幣的作用也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經濟發展起到瞭一定的促進作用。(見彩圖)

趙國無終三孔佈(正、背面) 佈幣是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及晉、衛、鄭、宋等國的鑄幣

齊國法化刀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燕、齊地區的鑄幣

魏國共字圓錢 圓錢是戰國時期周、魏、韓、趙、秦的鑄幣

楚國旆錢當釿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