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民族名稱,廣義為中國古代西部遊牧民族泛稱。相傳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稱臣納貢。殷甲骨卜辭中有“羌方”,是商西強國,常遭到商人的征討。卜辭中有役使“羌”或“多羌”以及大量以“羌”為祭祀人牲的記載。有的學者認為這些卜辭所說的“羌”是泛指商人俘獲的西部各族人。商末,羌人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

  羌人是古代戎人中的一部分。《國語·周語》載西周宣王時有“羌氏之戎”,勢力強大,曾敗王師。薑戎中有申戎,後與犬戎等共滅西周,,殺幽王。《左傳》載有“薑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發,與羌同。“薑”、“羌”二字古相通,學者多以此薑戎即羌人。據說這支戎人是被晉惠公自“瓜州”招引到晉南,把原來是“狐貍所居,豺狼所嗥”之地,開墾出來,雖然當時還是“衣服飲食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已進入農耕定居生活。晉國在爭霸戰爭中曾多次得到這支戎人的支助。他們後來都與華夏族融合瞭。

  戰國時在今甘肅東部、寧夏南部有義渠之戎,其俗火葬,學者多以為即羌人。他們“築城數十,自稱王”,與華夏諸侯國有交往,常與秦爭戰,互有勝負。在戰國後期朝服於秦,後為秦昭王所滅,設置隴西、北地等五郡。戰國初期,居住在河湟地區的那部分羌人,還處在較落後階段,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有戎人無弋、爰劍者為之豪,“教之田畜,遂見敬信,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稱雄於河湟之間。爰劍子孫世為酋豪。到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向西發展。忍叔父卬畏秦之威,率種人西南遷。其後子孫分散,便是漢代居住在今甘肅、川西的犛牛、白馬、參狼諸羌。忍及弟舞留居湟中,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逐漸興起。到爰劍五世孫研時,羌武力最強,乃以研為種號;至十三世孫燒當又極豪健,子孫乃更號燒當。

  漢初,匈奴強大,羌人服屬於匈奴,一部分請求內遷,漢景帝劉啟允許研種留何率族人遷於隴西郡的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南)、臨洮(今甘肅岷縣)、氐道(今甘肅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肅岷縣南)。漢武帝劉徹為瞭反擊匈奴侵擾,開辟河西四郡,隔斷瞭羌與匈奴的聯系,並派軍隊進入湟中,在今甘肅永登築令居塞;後又在湟水流域置縣,始設護羌校尉,總轄羌中事務。昭帝時,又置金城郡,轄地西及湟源,南至夏河。神爵元年(前61),因官吏濫殺羌民,諸羌怨怒,遂反。漢宣帝劉詢使趙充國往討,充國以招撫為主,盡量少殺伐,羌人陸續歸降。乃在臨羌至浩亹沿湟水屯田。其後,繼續進行軍屯和移民墾種,且興水利、修道路、繕城郭。神爵二年,宣帝設金城屬國以處降羌。這些措施促進瞭羌族地區的發展和羌、漢兩族的融合。羌族畜牧業發達,農業也有些發展,“羌田”、“羌麥”屢見記載。羌人以畜產與漢人交換糧、佈及手工業制品,與西域、西南夷亦有貿易往來。

漢朝授給羌族首領的“漢歸義羌長”銅印 新疆沙雅於什格提出土

  元帝元始元年(公元1),王莽遣使多持金幣招誘塞外羌人獻地內屬,乃置西海郡。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後,多次內徙歸附羌人,例如建武十一年(公元35)徙先零羌於天水、隴西、扶風三郡。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又徙燒當羌七千餘口於三輔(今陜西中部)。散佈在內地的羌人稱為東羌,深受地方官吏和豪強的壓榨奴役,生活悲慘;留居河湟地區的西羌則受護羌校尉、邊郡都尉等欺凌濫殺,亦不得相安。羌人持續不斷地進行反抗,成為東漢王朝後期極大的禍患。羌人大規模的起義共有三次:第一次始於安帝永初元年(107),延續十多年;第二次始於順帝永和元年(136),歷時十年;第三次始於桓帝延熹二年(159),也歷時十年,前後綿延達六十年。羌人的反抗與擾亂有時深入到河東、河內、蜀郡各地。其間,東漢政府對他們進行瞭殘酷鎮壓;一些羌族豪強亦乘機殘破州郡,殺掠人民;漢羌人民均深受其害。羌人起義最後雖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但東漢王朝也因此財力、物力大為削弱,構成東漢社會經濟衰敗的原因之一。

  三國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瞭隴、蜀、秦、雍之地。西晉時,雜居關中的羌人為數甚眾,多成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備受壓迫欺凌,怨恨很深。惠帝元康六年(296),馮翊、北地兩郡之馬蘭羌與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與氐人俱反,推氐帥齊萬年為帝,有眾七萬,大敗晉軍於六陌(今陜西乾縣東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於是江統上《徙戎論》,請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羌人於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采納。懷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燒當羌人姚弋仲東遷扶風境,從者數萬。後其子姚萇叛前秦自立,建後秦國(384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入居內地的羌人與漢族雜居,經營農業,逐漸融合於漢族。唐代,黨項羌從青海遷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瞭西夏國,後亡於蒙古。元代,他們大部分也與漢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遊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寧),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轄,其中大部分漸同化於漢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來,形成今天的羌族。

“親晉羌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