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縣(今屬四川)人。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因奏事稱旨,太祖又喜其誠篤,為之更名義。惠帝即位後,超擢為吏部右侍郎。當時齊泰、黃子澄等人當國,立意改革太祖制度,而他無所建明。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入繼大統,蹇義官遷左侍郎,不久,進尚書。永樂二年(1404)兼太子詹事。七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輔皇太子監國。其時,因他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國傢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與戶部尚書夏原吉齊名,朝廷內外稱為“蹇夏”。得帝寵信,,數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雖職務眾多,亦能應付自如。十九年三殿災,成祖派廷臣巡行天下,蹇義分巡應天諸府,訪軍民疾苦,黜免擾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條陳數十事奏行。翌年,成祖聽信讒言,怪罪太子,蹇義受牽連入獄,次年獲釋。仁宗即位後,以其為國朝元老,兼有監國功勞,愈加倚重。進官少保,繼進少師,賜冠服、印章,寵遇尤渥。與英國公張輔及戶部尚書夏原吉共同監修《太宗實錄》。仁宗卒,他力贊修築獻陵宜儉。宣宗即位後,主修《仁宗實錄》。宣德三年(1428)隨帝巡行北邊。此後,宣宗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於左右以備顧問。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贈太師,謚忠定。

  蹇義為人樸實,待人以誠。久任吏部尚書,歷事五朝,在明朝初期的政治中曾起過重要作用。其為政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但思想上重於守成,故無重大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