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和元朝的禁衛軍。蒙古語kešig(突厥語kezik)的音譯,輪流值宿守衛之意。怯薛成員稱怯薛歹(kešig-tei),複數作怯薛丹(kešigten)。怯薛起源於草原部落貴族親兵,帶有濃厚的父權制色彩,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的宮廷軍事官僚集團,元代官僚階層的核心部分。

  遼金時期,蒙古高原各部首領的斡耳朵都有稱為那可兒(伴當、夥伴)的親兵組成衛隊,兼作各種服役,這種父權制主僕關係由來已久。成吉思汗即蒙古大汗位後,建立瞭一萬萬人的怯薛,其中火兒赤(箭筒士)一千人,客卜帖兀勒(宿衛)一千人,禿魯花(散班,質子軍)八千人,大多數是萬戶、千戶、百戶、十戶的子弟及其隨從。這支隊伍,當時稱為大中軍,是最大最精銳的部隊,也是以征調子弟入質來控制臣下的手段。成吉思汗給怯薛以很高的地位,宣佈在外千戶若與大汗怯薛爭鬥,千戶有罪。怯薛分四番入值,每番三晝夜,護衛大汗,還從事大汗斡耳朵的各種服役。服役分工種類繁多,有火兒赤、昔寶赤(鷹人)、必阇赤(文書)、札裡赤(書寫聖旨者)、寶兒赤(廚師)、雲都赤(帶刀者)、玉典赤(門衛)、速古兒赤(尚供衣服者)、玉烈赤(裁縫)、燭剌赤(掌燈火者)忽兒赤(奏樂者)、八剌哈赤(守城者)、阿塔赤(牧軍馬者)、帖麥赤(牧駱駝者)、火你赤(牧羊者)等,這些內廷服役的職務是世襲的,後來總稱為怯薛執事。四番怯薛各有怯薛長,由成吉思汗時稱為“四傑”的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的親族世襲擔任。蒙古國時代,怯薛作為大汗的內臣,實際上參預軍政事務的管理。大汗死後,各斡耳朵都保留一定員數的怯薛。諸王也建立自己的怯薛。除蒙古人外,怯薛中還吸收瞭一批色目人和漢人。

  入元以後,大都和皇城的一般軍事防務改由五衛親軍擔負,但萬名以上的怯薛依舊保留,備受優遇,每年有江南戶鈔作歲賜。怯薛成為元朝高級軍政官員的最主要來源。官員以怯薛出身最為顯貴。四怯薛長在朝中擔任最重要的官職,如元世祖忽必烈時的四怯薛長安童、月赤察兒、忽都答兒、玉昔帖木兒,在朝中任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中書平章政事、禦史大夫。怯薛歹作官,徑由怯薛長官推舉,皇帝直接任命,不經中書省議奏,稱為“別裡哥選”。最顯貴的怯薛官可以一開始就授予一品大員,但閥閱低微的怯薛歹也有個別出任九品小官的。各品秩內外官都有怯薛歹出身的人員,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的不平等待遇在怯薛歹入官時同樣存在。漢族怯薛歹多是元朝勛舊的子弟,元成宗鐵穆耳以後,元廷明令不得再收漢人、南人入怯薛。作隨朝官員的怯薛歹,依舊保持原來的執事身分,按規定日期入宮廷服務。有些元代文牘記載這種雙重身分,如寶兒赤某太師、速古兒赤某丞相。有些怯薛執事發展成專門官衙,如以幾百名速古兒赤組成侍正府,由寶兒赤領尚膳院等。

  怯薛歹是皇帝近侍,最受寵信,常常為自己、為他人向皇帝求官,請求各種賞賜,而且插手朝政。外臣、大商賈、僧道等在朝廷營私舞弊,多是勾結怯薛歹進行的。從大德六年(1302)到至大元年(1308),不經中書省而由近侍直接奏準發下的璽書達六千三百多道,內容涉及田土、戶口、金銀鐵冶、增餘課程、進貢奇貨、錢谷、選法、詞訟、造作等事。怯薛歹的這些行為給朝政造成混亂,成為元朝統治日趨腐朽的一個原因。

  

參考書目

 葉新民:《關於元代的“四怯薛”》,《元史論叢》第2輯,中華書局,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