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分配規模及各構成要素之間比例份額的客觀限度。

  國傢財政在每一個年度內可以動員多少收入,各項支出應當安排多少,都是由各項客觀因素決定的,在財政分配的實踐中如果違背它,就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損害。

  財政收支的最高數量界限 財政收支規模的最大極限。財政作為滿足社會一般需要的分配活動,它所能參與分配的,隻能是國民收入中中勞動者為社會一般需要提供的剩餘生產物,其餘部分必須用於滿足生產勞動者及其傢屬生活消費的需要,否則就會破壞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正常運行。因此,從極限意義上說,每一個財政年度,國民收入能夠分割出的剩餘產品價值總量,就是財政收支客觀最大限量。國民收入中能夠分離出多少剩餘產品由以下因素決定:

  ①國民收入中必要產品價值量v所占的比重。在國民收入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國民收入中v與剩餘產品價值量m之間,在數量上互為消長。國民收入中v的比重是由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量決定的。這一價值量受生理需要和歷史的社會道德需要兩個因素制約。生理需要指保證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量,如果勞動者得不到最低需要量的保證,其生命就無法正常維持,社會勞動力就會日益萎縮,社會再生產也無法正常維持。所以,由生理需要所決定的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量,乃是國民收入中v的一個最低數量界限。歷史的社會道德需要是指維持歷史已經形成的消費狀況,以及社會生活習慣等對必要商品量的需要。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高低,除瞭生理需要外,還取決於一個國傢的文化水平,以及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生活習慣和非生理需要等因素。

  ②國民收入增長狀況。它包括國民收入增長量和增長原因兩個方面。在國民收入中v與m比例不變的情況下,國民收入增長與m的增長成等比例變化。造成國民收入增長的原因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即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人數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生產過程中物質資料的節約。這三個因素對國民收入中m的比重影響並不完全一樣。生產領域勞動者人數的增加,在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國民收入中v與m的比重不變,但兩者都會與國民收入的增加成等比的增加。勞動生產率變化對m的影響,是勞動生產率同生產成果成正比例變化,同活勞動消耗成反比例變化。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取得單位生產成果所消耗的活勞動的節省,在補償活勞動消耗的必要產品量不變的條件下,也就是單位國民收入中所包含的v就會減少而m就會增加。由於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增加的國民收入量,都是m。物質消耗的節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使m相應增加,國民收入增長如果都是由於物化勞動節省形成的,則國民收入增長量也就是m增長量。以上三個因素決定的國民收入增長中的m,加上基期國民收入中的m,就是當年財政收支的最大限量。

  財政收支的最低數量界限 財政收支規模的最小極限。要保障社會再生產按比例地順暢進行,財政收支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份額,這個份額大小,主要決定於:①相對不變的社會共同需要量。即上年已經達到而又不隨生產發展和人口增長而相應增長的社會共同事務的需要量;②變動的社會共同需要量。即隨生產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而相應增加的社會共同事務的需要量;③必須由財政承擔的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積累的需要量。即為滿足新增人口所必須增加的生活資料需要。以上三個方面的社會共同需要的最低數量總和,就是當年財政收支最低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