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國傢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由於這種差額在簿記處理上習慣於用紅字表示,故名赤字。

  財政赤字可能出現在預算安排上,也可能出現在預算執行結果上。通常對預算上安排的赤字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而把預算執行結果出現的赤字稱為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各國財政赤字的口徑有所不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包括國債的財政收支差額;另一種是將國債收入和還本付息支出列入正常收支相抵後出現的赤字,有人把它稱為“硬赤字”。前一種通常為西方國傢所採用用,中國采用後一種。

  產生的原因 不同社會產生財政赤字的原因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①戰爭。在爆發戰爭的非常時期,短期內需要籌集巨額財政資金,財政收入無法適應財政支出的急劇增長。特別是長期的大規模戰爭,會使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在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財政收入反而減少,出現赤字難以避免。②嚴重的自然災害。出現時使財政收入下降,支出卻不能減少,甚至需要增加,從而出現赤字。③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大批企業倒閉,財政收入減少,而財政支出卻往往由於緩和危機的需要有所增加,從而出現赤字。④推行“赤字財政”政策。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紛紛推行“赤字財政”政策作為“反危機”的措施,通過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和興辦大規模公共工程,擴大政府開支,擴大就業,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經濟發展。在“赤字財政”政策下,連年出現巨額赤字已成為現代資本主義財政的一個主要特征。⑤計劃失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客觀上要求財政收支平衡。但是,預算是一種事先安排的財政收支計劃,由於種種原因,計劃有時也會發生失誤,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財政收入或支出計劃脫離實際時,會導致預算執行結果短收或超支,發生赤字。

  公開赤字與隱蔽赤字 公開赤字是人們可以看到的財政收支帳面赤字。隱蔽赤字則是表面上財政收支平衡,而實際上收支不實,支大於收。在中國,收入不實主要表現在:①有些應該退庫的收入沒有退庫,形成企業“掛帳”;②有些收入沒有相應的物資保證,如企業生產瞭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被商業部門收購,雖然上交瞭稅利,但不能最終實現,形成財政虛假收入。支出不實表現在:①財政帳面支出小於實際已發生的支出,如為縮小帳面赤字而將本年度發生的一些支出轉到以後年度列支;②一些按規定應該支出的沒有支出,形成欠帳。隱蔽赤字同公開赤字一樣會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害,由於它給人以假象,造成人們判斷上的失誤,因此比公開赤字危害更大。

  實質與後果 一年的財政收入,代表著當年由國傢集中掌握的社會產品。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發生赤字,意味著由這部分支出所形成的社會購買力沒有相應的社會產品作保證。在實踐中,為瞭彌補赤字,國傢要采取各種信用形式取得臨時收入。在沒有可靠的彌補來源的情況下,就會影響銀行信貸收支平衡,導致銀行用增發貨幣來彌補信貸資金的不足,引起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妨礙生產建設的正常進行,影響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因此,在財政出現赤字的情況下,需要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發行國債、緊縮信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