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一個分支。它以圖為研究物件。圖論中的圖是若幹給定的點及連接兩點的線所構成的圖形,這種圖形通常用來描述某些事物之間的某種特定關係,用點代表事物,用連接兩點的線表示相應兩個事物間具有這種關係。因此這種圖中點的位置、線的長短曲直是無關緊要的。

  圖論起源於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橋問題。在柯尼斯堡(今蘇聯加裡寧格勒)的普萊格爾河上有七座橋,將河中的兩個島和河岸連結,如圖1所示,要尋找一條路線,經過每座橋隻一次而能回到出發點。17336年,L.歐拉用點表示陸地,用連結兩個點的線來表示橋,以圖2代替圖1,提出瞭第一個圖論問題:對給定的圖,是否存在一條路線,使得通過每條線正好一次而能回到起點。他證明瞭:當且僅當,圖是連通的以及每個點都與偶數條線相關聯時,才存在上述的路線(所謂的歐拉圈)。圖2雖然是連通的,但是每個點都與奇數條線相關聯,所以並不存在歐拉圈。

  1847年,G.R.基爾霍夫在建立電網絡理論時,以圖G(圖4)代替電網絡N(圖3)

提出瞭“連通圖”、“樹”、“支撐樹”等基本概念。

  1857年,A.凱萊在研究飽和碳氫化合物(CnH2n+2)同分異構體的數目時,獨立地提出瞭“樹”的概念。他把這一類化合物的計數問題,抽象為計算某類樹的個數問題。在這類樹中,要求關聯到每點的線的條數是1或4,樹上的點對應於一個氫原子或一個碳原子(圖5)。這一問題是圖的計數理論的起源。

  1859年,W.R.哈密頓提出瞭一種叫做“旅行世界”的遊戲,把一個正十二面體的20個頂點看作20個城市(圖6)。要尋找一條沿著多面體的邊走的旅行路線,經過每個頂點正好一次,最後回到出發點,例如,1→2→3→…→20→1就是一種走法。將這個問題推廣到一般圖上,即對給定的圖是否存在一條路線,使得通過每個點正好一次,最後回到起點(所謂的哈密頓圈)。這就是哈密頓問題。由於運籌學、計算機科學以及編碼理論中的很多問題,都可化為哈密頓問題,從而引起瞭廣泛的註意,但是至今隻得到一些關於哈密頓圈存在的充分條件。例如,若關聯到每個點的線的條數不少於圖的點數的一半,則必存在哈密頓圈。

  1936年,D.柯尼希寫出瞭第一本圖論的書。近三十年來,圖論的廣泛應用,促進瞭圖論自身的發展。例如,W.T.塔特等發展瞭由H.惠特尼首先提出的擬陣理論,C.伯奇等發展瞭超圖理論,P.愛爾特希等發展瞭極圖理論。此外,代數圖論、拓撲圖論等方面也有瞭很大的進展。

  圖的定義 在圖論中,所謂圖G,是指由兩個集合VG)和EG)所組成的集合,並記作G=(VE),其中

稱為點集,它的元素υ稱為 G的點; 稱為邊集,它的元素 e稱為 G的邊,是 V( G)的某些點對。若 e=(υ i,υ j)是一條邊,則點υ i和υ j稱為互相鄰接,或稱為 e的兩個端點。同時把邊 e和點υ j(或υ j)稱為互相關聯的。若兩條邊 e he k都關聯於某一點υ,則邊 e he k稱為互相鄰接。一個具有 n個點的圖,如其每一對點都是互相鄰接的,則此圖稱為完全圖,記作 K n,如圖 7 中的 K 5。若圖的點集 V能夠劃分成兩個子集 V 1V 2,使得圖中每條邊都關聯於 V 1V 2中的各一個點,則稱這種圖是一個二部圖。若從一個二部圖的 V 1V 2中各取一點所成的任何點對,都是圖的邊,則稱這個二部圖為完全二部圖。假設此時 V 1中的點數為 rV 2中的點數為s,則記此完全二部圖為 K r s如圖7中的 K 3,3

  關聯於某一點υ的邊的數目稱為該點的度,記作d(υ)。通常把各點的度中最小者記作δ,最大者記作Δ

  若兩個圖G=(VE)和G′=(V′,E′)中的VV′之間存在保持鄰接性質的一一對應關系,則稱GG′是同構的,記作GG′。例如,圖8

中的 G′和圖7中的 K 3,3是同構的。若兩個圖 G=( VE)和 G′=( V′, E′)有 ,則稱 G′是 G的一個子圖。從 G中減去點υ以及所有關聯於υ的邊後所得的子圖,記為 G-υ。從 G中減去邊 e(保留其端點)後所得的子圖,記為 G- e

  連通度 若一點序列

中相繼的兩點所構成的點對(υ i,υ i +1)都是圖中的邊,則稱 p為一條聯結υ 1和υ k的鏈。而 υ 1和υ k稱為鏈 p的兩個端點。一條兩個端點相重合的鏈,稱為圈。一個圖,若任何兩點之間,至少存在一條聯系它們的鏈,則稱之為連通圖。否則,稱為不連通圖。一個無圈的連通圖稱為樹。設圖 G的子圖 G′含有 G的所有的點,如果 G′是樹,那麼稱 G′為 G的一個支撐樹。設 G不是完全圖,使 G變成不連通圖所需要減去的最少點數,稱為 G的點連通度,記作k( G)。對完全圖 K p,取κ( K p)= p-1。設 G至少含有兩個點,使 G變成不連通圖所需要減去的最少邊數,稱為 G的邊連通度,記作 λ( G)。對 G中任意兩條聯結點 u和υ的不同鏈,若除瞭 u和υ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公共點,則稱它為聯結 u和υ的兩條點不相交的鏈。若兩條聯結 u和υ的鏈沒有公共邊,則稱其為聯結 u和υ的兩條邊不相交的鏈。K.門傑於1927年獲得一個有關圖的點連通度的著名定理:圖 G中每對點之間至少有κ( G)條點不相交的鏈。對邊連通度也有相似的結果:圖 G中每對點之間至少有 λ( G)條邊不相交的鏈。這是1956年由L.R.福特和D.R.富爾克森發現的。

  無關數與覆蓋數 若x是點(或邊)的一個子集合,其中的點(或邊)兩兩互不鄰接,則稱x為圖的一個點(或邊)無關集。在各點(或邊)無關集中,其所含的點(或邊)數達到最大者,稱為最大點(或邊)無關集,而它所含的點(或邊)數,稱為圖的點(或邊)無關數,記作β0(或β1)。點(或邊)的一個子集合S,若使得圖中任意一個邊(或點),至少與S中一個點(或邊)相關聯,則稱S為圖的一個點(或邊)覆蓋集。在各點(或邊)覆蓋集中,所含的點(或邊)數達到最小的覆蓋集,稱為最小點(或邊)覆蓋集,其所含的點(或邊)數稱為圖的點(或邊)覆蓋數,記作α0(或α1)。當G是二部圖時,設V1中的點代表工人,V2中的點代表工作,邊(ui,υj)代表工人ui熟悉工作υj,則G的邊無關數β1表示能同時將工人安排到熟悉的工作上的最大數目。柯尼希於1931年獲得瞭一個關於圖的邊無關數的著名定理:若G是二部圖,則G的邊無關數等於點覆蓋數(即β10)。對任意的連通圖G,T.加萊於1959年發現如下的簡明關系式:α0+β0=n;當δ>0時,α1+β1=n,式中n是圖的點數。因此,當G是二部圖時,點無關數等於邊覆蓋數(即β01)。對二部圖求參數α0、α1β0β1的問題,都可化為線性規劃問題。點(或邊)覆蓋集和點(或邊)無關集分別都對應於相應線性規劃問題的基本可行解。其中求α0(或α1)的線性規劃問題和求β1(或β0)的線性規劃問題,恰巧互為對偶規劃。因此,柯尼希定理是一個組合形式的對偶定理(見線性規劃)。門傑定理也可以通過線性規劃對偶定理來證明。假如一個邊無關集又是邊覆蓋集,則稱它是圖的一個1-因子。D.W.霍爾於1935年,首先對二部圖給出瞭存在1-因子的充分必要條件。1947年,塔特給出瞭任意圖存在1-因子的充分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他還發展瞭圖的因子理論。

  色數 圖的每一個點(或邊)染一種顏色,使得染同一種顏色的點(或邊)都互不鄰接所需要的最少顏色種數,稱為圖的點(或邊)色數。記作λ(或λ′)。顯然,邊色數不能小於圖的最大度,即λ′≥Δ。V.G.維津於1964年證明瞭λ′≤Δ+1。關於點色數,R.L.佈魯克斯在1941年已獲得如下的結果:若G是連通圖,它既不是一個奇數點的圈,也不是一個完全圖,則λΔ。當G是二部圖時,λ′=Δλ≤2。假設V1中的點代表工人,V2中的點代表設備,而邊(ui,υj)代表工人ui要求使用設備υj一天。如果在同一天內,每個工人隻能使用一種設備,而每種設備隻能被一個人使用,那麼G的邊色數λ′表示最少要λ′天後才能滿足各工人對各種設備的要求。

  平面圖 若用幾何的點和線來表示一個圖G的點和邊,在平面上畫出G時每兩條線,除端點外,內部互不相交,則稱G是一個平面圖。例如,印刷電路板上的線路圖就是一種平面圖。完全圖K5和完全二部圖K3,3是兩個分別使點數和邊數最少的非平面圖。平面圖的邊把平面劃分為若幹個連通的區域。每個連通的區域稱為平面圖的一個面。歐拉公式f0-f1+f2=2反映瞭平面圖的點數f0、邊數f1及面數f2的關系。設(u,υ)是G的一條邊,若在這條邊上增加一個新的點ω,用兩個邊(uω)和(ω,υ)來代替(u,υ)時,稱邊(u,υ)被ω細分。兩個圖,若能從同一個圖通過一系列的邊的細分而得到,則稱這兩個圖同胚。例如,任何兩個圈都同胚。圖9

中是兩個分別同胚於 K 5K 3,3的圖。1930年,K.庫拉托夫斯基首先給出瞭平面圖的特征:一個圖 G是平面圖,當且僅當, G中不含有同胚於 K 5K 3,3的子圖。這是圖論中著名的定理之一。平面圖的研究與四色問題以及拓撲圖論的發展密切相關。

  重構問題 1929年,S.M.烏拉姆提出瞭一個猜想:設圖G=(VE),H=(V′,E′),其中

,且 n≥3,對於 i=1,2,…, n,若子圖 G i= GiH i= Hi 同構,則圖 GH同構,這是圖論中著名的重構猜想,尚未得到證明。

  鄰接矩陣 對一個給定的n個點的圖,構造一個n×n矩陣A=(αij),其中所有αii=0;對於ij,且點υi與υj互相鄰接,則取αij=1;否則αii=0。該矩陣A=(αij)稱為圖的鄰接矩陣。代數圖論中很多結果是通過研究鄰接矩陣獲得的。基爾霍夫於1847年證明瞭如下的著名定理:矩陣M所有代數餘因子都相等,且其值等於G的支撐樹的數目,此處M=(mij)也是一個n×n矩陣,所有的miidi);當ij時,取mij=-αij

  有向圖 若將圖G=(VE)中E的元素都變成有序的點對(即給邊規定瞭方向),則稱此圖為定向圖。人們常見的物資流向圖、電流圖、計算程序框圖等都是屬於定向圖。定瞭向的邊e=(υi,υj)稱為弧。而 υi稱為弧的起點,υj稱為弧的終點。以 υ為起點的弧的數目,稱為υ的出度;以υ為終點的弧的數目,稱為υ的入度。若一點序列

中相繼兩點所構成的有序點對(υ i,υ j +1)都是定向圖中的弧,則稱 p為一條以υ 1為起點、υ k為終點的定向鏈。一條起點和終點重合的定向鏈稱為定向圈。若一個支撐樹上的邊的定向滿足如下條件:有一個點的入度為零(稱之為根),其餘各點的入度都是1,則此樹稱為定向樹(或樹形圖)。如圖 10 所示,圖中箭頭表示邊的定向。假如在任意兩個點υ i與υ j之間,允許存在弧(υ i,υ j)和(υ j,υ i),則稱其為有向圖。

  定向圖常常被用來描述元素間的某種偏序關系。例如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上下級關系;比賽過程中的輸贏關系;生產過程中工序的先後順序;集合間的包含關系;狀態間的轉移關系;命題間的邏輯關系,等等。對有些物理和化學現象可以利用有向圖來表示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在圖上,按一定的計算規則,就可直接求得問題的解答。在網絡分析中,圖論早已成為一種有力的工具。圖論和線性規劃相結合,產生瞭網絡流理論和組合最優化,而成為運籌學中應用較廣的兩個分支。

  

參考書目

 F.Harary,Graph Theory,Addison-Wesley,ReadingMass.,1969.

 C.Berge,Graphs and Hypergraphs,North-Holland,Amsterdam,1973.

 J.A.Bondу and U.S.R.Murty,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Macmillan,Lond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