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數理統計學的工具處理工業產品品質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所謂產品品質是指產品的各種性能指標、外觀、使用壽命等等。在沒有提出統計品質管制以前,產品的品質是在每件產品完成後進行檢查以判別它是否合格。在大批量、快速生產的現代工業中,如再採用這種檢查,可能不合格品已大量形成,及至發現已為時太晚。於是迫切需要一種監測、預報的手段,使不合格品在即將形成或剛開始形成時能及時發現,予以阻止。由於現代工業生產通常是按照同一設計、採用同樣的原料、在相同的設備和操作條件下進行的,,產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均勻的;又由於許多不可避免的隨機因素的作用,產品質量又必然會有波動。若沒有系統性因素的作用,則產品質量特征是服從一定的概率分佈的。這使數理統計方法有可能應用到質量管理中去,從而產生瞭統計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盡管不少統計方法都可在質量管理中起到一定作用,但通常把統計質量管理理解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①控制圖 用於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和監測,以及時發現異常因素,從而避免不合格品大量出現。

  ②抽樣檢驗 即對一批產品作抽查,以對整批產品作出接收或拒收判斷。

  ③ 可靠性理論和方法 它研究產品的失效規律和壽命分佈,以評定和提高產品完成其規定功能的能力(見可靠性數學理論、壽命數據統計分析)。

  統計質量管理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開創性的工作,是由在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的W.A.休哈特和H.F.道奇在1925年分別提出的休哈特控制圖和計數抽樣檢驗方案,當時隻在少數工廠中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對武器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和美國政府的強制推行,使控制圖和抽樣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此外,隨著復雜武器系統的研制以及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產品可靠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而又開創瞭可靠性理論與可靠性工程,使統計質量管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戰後美國及其他國傢相繼成立瞭有關質量管理的專門學術機構,出版瞭許多刊物,還陸續制定瞭軍用的、國傢的和國際的抽樣檢驗表和有關統計質量的標準。20世紀50年代,美國A.V.費根又提出瞭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它主要是要求企業中全體從業人員,從最高領導到一般工人,都應把產品質量第一的思想放在首要地位。這當然已不單純屬於統計質量管理的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美國統計學傢和質量管理專傢的幫助下,日本的質量管理得到迅速發展,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創建瞭日本式的全面質量管理,使日本的工業產品質量躍居世界前茅。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吸取瞭日本的經驗,結合本國具體情況,有計劃地普及和應用全面質量管理,取得瞭較好的成效。

  

參考書目

 J.M.朱蘭主編,《質量控制手冊》編譯組編:《質量控制手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9。(J.M.Juran,ed.,Quality Control Handbook,3r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4。)

 石川馨著,劉燈寶譯:《質量管理入門》,機械工業出版社,1979。(石川馨著:《新編品質管理入門》,A編、B編,日科技聯出版社,東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