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常數之一,是在一回歸世紀內沿黃道的歲差值,包括黃經日月歲差和沿黃道的行星歲差兩部分,又稱黃經總歲差,用p表示(見歲差和章動)。黃經日月歲差,即沿黃道的日月歲差,用p1表示,它可根據大量恒星的觀測資料來確定。行星歲差用λ表示,它可由天體力學理論計算出來。pp1和λ之間的關系是:

         p=p1λcosε

式中ε是黃赤交角。

  德國天文學傢貝塞耳第一次精確地定出歲差常數。他根據3,000多顆恒星的觀測資料來確定p1值,研究結果發表於1818年。對歷元1755.0,他得出p1=5,034.″05,p=5,017.″61。十九世紀末美國天文學傢紐康確定瞭黃經總歲差p,並在1896年巴黎的國際基本恒星會議上被確認為通用的天文常數之一。對歷元1900.0,紐康得到p=5,025.″64,此值沿用瞭80年。197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上,通過瞭對於標準歷元2000年的新值:p=5,029.0966。如果按紐康的舊值,歸算到歷元2000年,應得5,027.″86,這比新值要小1.″24。這是因為在歲差常數中已加上瞭銀河系自轉的改正值,而且在計算行星歲差時采用瞭新的行星質量數據。

  三十年代提出瞭編制暗星星表的計劃。暗星星表中的星位將與遙遠的河外星系發生聯系,從而可以定出恒星相對於河外星系的絕對自行。這樣就有可能更準確地定出歲差常數。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歲差常數將從1984年開始正式使用。現有星表中列出的恒星自行包含歲差常數誤差的影響,所以在采用新的歲差常數以後,必須更改星表中所有恒星的自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