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電天文學傢最早探測彗星發出的射電是1957年4月的事。當時阿侖德-羅蘭彗星飛近太陽,近日距為4,700萬公裡,離地球最近時為2,500萬公裡,在0.5~15米的幾個波長上觀測,沒有接收到彗星射電。1965年10月,池谷-關彗星經過近日點,日本東京天文臺用七架射電望遠鏡在波長1.8~187釐米跟蹤觀測,捷克斯洛伐克用兩架米波段射電望遠鏡搜索,均未發現射電。1970年春,貝內特彗星出現時,考慮到彗星的水分子可能發出波長1.35釐米的射電,改用直徑25米的拋物物面天線在此波長觀測,仍無所獲。1973年,科胡特克彗星(即1973f彗星)出現,美國國立射電天文臺於12月1日和5日在2.7毫米波段終於發現瞭這個彗星上的乙腈(CH3CN)分子發出的射電(發射線),12月15日和16日在3.4毫米波長發現氰化氫(HCN)分子的射電(發射線)。1973年12月,法國又在波長18厘米上發現羥基(OH)分子的射電(吸收線)。1974年1月2~7日又在波長9厘米上發現甲川(CH)分子的彗星射電(發射線)。乙腈是復雜分子,在此以前隻在兩個星系核中觀測到。在彗星上發現乙腈表明,彗星上可能保存著原始星雲的遺跡。這種研究可為太陽系早期歷史的探索提供線索。1974年5月9日在勃拉菲爾德彗星(即1974b彗星)上發現波長1.35厘米的水分子(H2O)的射電(發射線),隨後還發現其他一些尚未證認出的分子射電。這一系列結果表明彗星存在多種分子射電。隨著觀測儀器靈敏度的提高,發現的彗星的分子射電越來越多。這些分子是彗核飛近太陽時受熱蒸發釋出的氣體分子,由組成分子的原子的振動和旋轉,發出特定頻率的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