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天文學傢。1893年3月24日生於威斯特伐利亞州施勒廷豪森,1960年6月25日卒於格廷根。他於1919年得格廷根大學博士學位後,即在漢堡大學天文臺工作。1931年赴美國,在威爾遜山天文臺和帕洛馬山天文臺工作,對天文學作出出重要貢獻。1958年回國,在格廷根大學工作。

  1944年,巴德繪成M31(即仙女星系)、M32和NGC205三個星系的核心部分亮星的赫羅圖,發現它和這些星系外區部分亮星的赫羅圖不同,由此,他重新提出星族的概念。這對研究恒星的結構和演化以及星系動力學有重要作用。帕洛馬山天文臺5米望遠鏡建成後,巴德用它進一步研究仙女星系,探測到300多顆造父變星。巴德發現,造父變星既有屬於星族Ⅰ的,也有屬於星族Ⅱ的,二者有不同的周光關系。勒維特和沙普利確定的周光關系隻適用於星族Ⅱ,這種關系可以用來測定銀河系內球狀星團的距離。巴德於1952年制訂新的周光關系,重新測定瞭河外星系的距離。例如哈勃按星族Ⅱ周光關系把仙女星系的距離,定為80萬光年,巴德則定為200多萬光年。這樣,對星系世界的標尺作瞭相應的擴大。他對射電源進行瞭光學證認。此外,他發現瞭離太陽最近的小行星之一伊卡魯斯和離太陽最遠的小行星之一希達爾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