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子半影裏的夫瑯和費線由於多普勒頻移所造成的譜線輪廓不對稱的現象。1909年由英國太陽物理學傢埃費希德發現,因而得名。根據觀測到的譜線位移量,可求出相應於這些位移的徑向速度為1~3公裡/秒。由CaⅡ的 H線心和弱金屬Fe線得出譜線的極大位移是在半影的外緣。徑向速度的數值和方向隨所研究譜線的強度和激發電位而不同。例如根據弱金屬線得出外流速度約2公裡/秒,而根據強線CaⅡ的H、K和氫的Hα等線,則得到流入速度約3公裡/秒秒。據此認為,在黑子內部(主要是半影)有物質從本影沿磁力線向外流動,而在上層則有物質流入(見黑子的本影和半影)。用高分辨率分光儀還發現埃費希德效應與半影的精細結構有關,在半影裡發生強線輪廓的不對稱性和畸變,還出現雙線(一條主線和衛線或所謂“線旗”)。最近也有人提出,半影譜線的不對稱性可能是由聲波或磁聲波在半影裡的傳播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