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電磁作用的一種太陽系起源學說。1942年以來,瑞典學者阿爾文發表瞭一系列有關太陽系起源的論文。1976年,他把主要的研究成果總結在與阿亨尼斯合著的《太陽系的演化》一書中。阿爾文認為,太陽系內的天體都是由一個高度電離的氣體雲形成的。太陽一形成就有很強的磁場,其周圍的高溫電離氣體雲(離太陽0.1光年處)因冷卻而還原成中性態,並因太陽的吸引而下落。當下落的動能超過電離能時,由於碰撞而再度電離,並在離太陽一定距離處停止下落。根據各元素的電離電位,阿爾文算出在離離太陽不同距離處先後形成大小不等四個物質雲。太陽系中的行星、衛星都分別由這四個雲中的物質凝聚而成。阿爾文認為,規則衛星的形成過程同行星的相似,即在行星的周圍也形成幾個雲,最後凝聚成規則衛星。

  阿爾文於1942年最先提出磁耦合機制並用來解釋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問題。他還推出行星自轉周期存在等周律。1969年又提出瞭一個“噴流”的新概念。所謂噴流,是指一群運動軌道幾乎相同的天體。他指出:來到中心天體周圍的等離子體總是先凝聚成塵粒或星子,然後形成噴流,而噴流能俘獲與它相遇的所有固體微粒和星子,在噴流中集聚成較大的天體,直至最後形成繞中心體轉動的天體(行星、衛星、彗星)而離開噴流為止。阿爾文在小行星中找到瞭三個噴流。以後,有些人又發現瞭更多的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