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天文學傢。1900年4月28日生於弗拉內克。青年時代在格羅寧根大學求學。是卡普坦的學生,1926年得博士學位。1924年起在萊頓大學天文臺工作,1945年起任臺長。1958~1961年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

  1927年,奧爾特用觀測資料證實銀河系自轉的假說。他推導出由恒星的自行和視向速度確定銀河系自轉的公式,稱為奧爾特公式,其中有兩個常數叫作奧爾特常數。奧爾特公式在恒星天文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1938年,奧爾特根據恒星的空間分佈,定出銀心方向和反銀心方向各有一個恒星密集區域,由此認為銀河系具有旋渦結構,太陽位於兩個旋臂之間。以後的研究,尤其是對中性氫21厘米譜線的觀測和分析,證實瞭奧爾特的看法。1942年,他證認出蟹狀星雲是中國宋代記錄到的1054年超新星爆發所形成的。1944年,范德胡斯特在奧爾特的鼓勵下,從理論上預言銀河系中存在星際氫原子,可能觀測到它的21厘米譜線,1951年獲得觀測的證實。此後,奧爾特領導的萊頓大學天文臺,發展瞭中性氫21厘米譜線觀測技術,大力開展銀河系結構的研究,成為國際天文學界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星系動力學方面,奧爾特也作過研究。他還在1950年提出彗星起源新理論,認為太陽系外圍有一個原雲,彗星即起源於這個雲。近年來他致力於銀河系和近距星系的星系核活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