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外射電展源中最典型的也是數量最多的(占40%)一種是雙源。雙源的最普遍的特徵是,在相隔幾萬至兩百萬光年的距離上形成兩塊射電瓣(又稱為子源)。證認出的光學對應體(星系或類星體)往往位於此兩子源連線的中心。子源的遠離光學母體的外邊緣處射電亮度變化很陡,而且更接近最大值(此區域常是1″量級大小的緻密成分),而向光學母體方向的則是亮度逐漸減弱的輻射延伸部分。最典型的代表是天鵝座A(見射電星系)。有時,光學母體兩邊是以兩個強的外子源為主體的多個子源的組合結構,但仍仍然成為近似對稱分佈的所謂多重源。這種直線和對稱排列的雙源特征,在其所屬的光學母體的致密射電區內有時能重現,就是說在不到雙源的10-410-5的范圍內,即在光學體小於0.01(或幾十光年)的區域內,仍然有成雙的小致密源出現,而且裡、外雙源的連線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3C326、33C111、3C390.3、3C405等射電源。

  雙源的普遍特性,如流量不變化,具有冪律譜(Svv,平均頻譜指數α約為0.75),有百分之幾的線偏振而沒有圓偏振,磁場為10-4~10-5高斯,射電光度強(1040~1045爾格/秒),能量高(1058~1081爾格)等等都與一般展源相同。對雙源已進行瞭大量的觀測統計,得出的結果是兩個子源的流量密度相差不大,平均隻差40%。兩個子源與光學母體的距離也相差不大,雙源中較亮的子源更靠近光學母體,直徑較小,頻譜較平。兩個子源之間的距離約為子源直徑的2~4倍。在雙源間距為6~100萬光年的范圍內,不同射電源的子源大致以同樣方式膨脹和相互分離,形成瞭從中心向外拋射的圓錐體(圓錐角約20°~50°)。源的光度越大,雙源之間的距離越大,拋射圓錐也就越窄。射電源主軸方向(兩個子源的連線方向)與光學星系主軸方向成各種交角,表明二者沒有相關性。同樣,射電源主軸與偏振方位角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以全部雙源為例進行統計,沒有發現射電光度與頻譜指數或展源直徑或光學亮度之間有什麼關系。子源明亮頭部的線偏振隻有百分之幾,而在延伸向光學母體的局部地區的線偏振則達到百分之幾十,甚至高達百分之七十。

  雙源和多重源的這些特性提出瞭三個必須解決的問題:①成雙的對稱性和一線排列問題;②在極其稀薄的介質中,子源拋射膨脹成形而不瓦解的約束機制問題;③巨額能量的來源和轉換方式以及如何向子源進行輸運的問題。目前流行的模型基本上有三種:等離子體團拋射及膨脹,大質量物體的一次拋射,連續噴射束。

  

參考書目

 A.G.Pacholczyk,Radio Galaxies,Pargamon Press,Oxford,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