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天體X射線用的一種儀器,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於空間天文研究。半導體探測器的工作原理是,入射輻射在它裏面產生電子空穴對;在兩極加上電壓後,電荷載流子就向兩極作漂移運動,這時,在收集電極上會感應出電荷,從而在外電路形成信號脈衝。半導體探測器的優點是:①輸出脈衝幅度與能量成正比,可以用來測量能量,能量解析度高於正比計數器、閃爍計數器;②脈衝上升時間較短,可以用於快速測量儀器中;③窗可以做得很薄,因此,可以測量低能X射線;④結構簡簡單,體積小,重量輕,不用很高電壓,適合空間環境的嚴格要求。缺點是:不能做得很大很厚,因而難以測量高能輻射和低強度輻射;此外,輸出信號小,使電子線路復雜化。

  在空間研究中最常用的是金矽面壘探測器。矽探測器可以在室溫下工作。如果用在液氮溫度下,可以大大提高能量分辨率。196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麥格雷戈等人采用液氮冷卻的鋰漂移矽探測器,並與低噪聲光反饋的電荷靈敏前置放大器配合,在太陽耀斑爆發期間測量4~40千電子伏能段內的太陽X射線輻射,在6千電子伏處能量分辨率為0.5千電子伏(即脈沖峰值降低一半的全寬度),經遙測系統後的能量分辨率為0.6千電子伏。在X射線天文學中,這是首次采用這樣低噪聲、高分辨率的探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