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常數之一,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用ε表示。古代天文學傢曾多次測定過黃赤交角,喜帕恰斯和托勒密都曾用星盤進行過測定。黃道面位置的改變,使黃赤交角有長期變化。第谷曾根據恒星的黃緯都存在某種系統性變化的事實,發現瞭這種長期變化的現象。當前,黃極正向天極靠近,黃赤交角每世紀減小47″左右。但是,這種變化是週期性的,當前的這種減小大約還會持續15,000年左右,然後將轉為增大。

  1901年紐康提出的計算算黃赤交角的公式為:

       ε=23°27′08.26-46.845T0.0059T20.00181T3

式中T是自1900年起算的儒略世紀數(1個儒略世紀等於36,525日)。1976年以前天文年歷采用1900.0的ε=23°27′08.26,197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上通過瞭標準歷元2000年的新值ε=23°26′21.448。它是根據1900.0的ε值,用經過修正的變化率推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