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註》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可見渾天說比蓋天說進瞭一步,它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不過,渾天說並不認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即張衡所謂:“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靈憲》)

  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遊”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恒星都佈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渾天說采用球面坐標系,如赤道坐標系,來量度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在古代,例如,對於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順逆去留,都采用渾天說體系來描述,所以,渾天說不隻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系,類似現代的球面天文學。

  渾天說可能始於戰國時期。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這裡的“圜”有的註傢認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漢末的揚雄提到瞭“渾天”這個詞,這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記載。他在《法言·重黎》篇裡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裡的“渾天”是渾天儀,實即渾儀(見渾儀和渾象)的意思。揚雄是在和“蓋天”對照的情況下來說這段話的。由此可見,落下閎時已有渾天說及其觀測儀器。

  

參考書目

 鄭文光、席澤宗著:《中國歷史上的宇宙理論》,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