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崇禎年間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它從多方面引進瞭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全書共46種、137 卷(內有星圖一折和恒星屏障一架)。編撰工作由專設的曆局負責。全書主編是徐光啟(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主持)。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九月成立曆局,開始編撰。到崇禎七年十一月全書完成。參加翻譯歐洲天文學知識的有耶穌會士湯若望(日爾曼人)、羅雅穀(葡萄牙人)。在他們之前還有鄧玉函(瑞士人)、龍華民(義大利人)等參加過短期工作。

  《崇禎歷書》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天文表、必需的數學知識(主要是平面及球面三角學和幾何學)、天文儀器以及傳統方法與西法的度量單位換算表五類。由於主編徐光啟強調把歷法計算建立在瞭解天文現象原理的基礎上,因此,理論部分共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崇禎歷書》采用第谷創立的天體系統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其優點是:引入瞭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關的改正計算方法。它還采用瞭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單位:一周天分為360°;一晝夜分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采用60進位制等。

  明未政治腐敗,《崇禎歷書》編成後並未用來編歷。入清後,湯若望將《崇禎歷書》刪改為103卷,連同所編的新歷本一起進呈清政府,得到頒行。新歷定名為《時憲歷》。刪改的《崇禎歷書》改稱為《西洋新法歷書》。《崇禎歷書》在崇禎年間曾經刊刻,但未完成。入清後曾多次挖板或重刻,加上湯若望的刪改,因此版次較亂,卷數不一。收入《四庫全書》的100卷本《西洋新法歷書》,因避乾隆諱改稱《西洋新法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