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理論物理學傢、天體物理學傢。1910年10月19日生於今巴基斯坦的拉合爾。1930年畢業於印度馬德拉斯大學,1930~1934年在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理論物理;1933~1937年在該校任教。1937年移居美國,在芝加加哥大學葉凱士天文臺工作。1938年任教授。1944年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955年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52~1971年任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主編。他在恒星內部結構理論、恒星和行星大氣的輻射轉移理論、星系動力學、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宇宙磁流體力學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

  昌德拉塞卡早期從事恒星內部結構理論的研究。他利用完全簡並的電子氣體的物態方程建立白矮星模型,導出白矮星的質量上限是太陽質量的1.44倍。這就是著名的昌德拉塞卡極限。1939年,他出版《恒星結構研究引論》一書,系統論述恒星內部結構理論。1950年出版《輻射轉移》一書,總結瞭他在恒星和行星大氣輻射轉移理論方面的主要工作。他處理瞭有偏振的輻射轉移問題,並用量子力學方法計算瞭作為中介光譜型恒星大氣不透明度源泉的負氫離子吸收系數(見負氫離子吸收)。1943年,他出版《恒星動力學原理》一書,運用經典力學討論星團、星系等天體系統的動力學問題。六十年代,他出版《等離子體物理》和《流體動力學和磁流體力學的穩定性》等專著,並從事相對論天體物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