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活動區內光球物質的一種拋射現象,可與耀斑或小亮點共生。在日面邊緣,衝浪常常是從一個小而明亮的小丘頂部以釘子形向外急速增長。衝浪爆炸區線度從幾百公裡到五千公裡。拋射物質的總品質為1014~1015克。衝浪底部幾乎完全位於黑子的本影和半影內,或者在半影的外邊界。內部磁場強度為0~150高斯。高解析度觀測資料表明,衝浪是由一簇非常精細(小於1″)的“纖維”組成,其中每根纖維都與鬍鬚(或亮點)發亮互相聯繫著。在衝浪開開始時,它們同時發亮。纖維間相距約幾角秒。沖浪實質上是太陽活動區強磁場范圍內高密度的等離子體拋射現象,在10~20 分鐘內可達到每秒100~200 公裡的極大速度。拋射最大高度為1~2萬公裡。大沖浪的前峰拋射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開始以1.2公裡/秒2的加速度上升至極大速度;然後減速,其減速度大於重力加速度;當達到最大高度後,就以小於重力的加速度沿著同一軌道返回太陽表面。沖浪的初始加速,多數人認為是一團非磁導電流體在有梯度的外磁場的磁壓力的作用下,在磁力線間被擠向梯度減小的方向,即類似於夾在兩個手指中的一粒“瓜籽”被擠出去一樣,稱為“瓜籽”效應。沖浪有很強的重復出現趨熱。在物質沿著上升軌道下落之後,一般又會觸發新的沖浪。但它們的極大速度和最大高度一次比一次小。理論計算表明,沖浪在活動區上空的日冕中,是嚴格遵循無電流場磁力線軌跡的。這說明沖浪運動幾乎完全受活動區強磁場的支配和控制。

日面邊緣的沖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