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維納過程。1827年,英國植物學傢R.佈朗觀察到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子作不規則的運動,這種運動的數學抽象,就叫做佈朗運動(如圖

佈朗運動 )。1905年,A.愛因斯坦求出瞭粒子的轉移密度。1923年,美國數學傢 N.維納從數學上嚴格地定義瞭一個 隨機過程程來描述佈朗運動。佈朗運動的起因是由於液體的所有分子都處在運動中,且相互碰撞,從而粒子周圍有大量分子以微小但起伏不定的力共同作用於它,使它被迫作不規則運動。若以 X( t)表示粒子在時刻 t所處位置的一個坐標,如果液體是均勻的,自然設想自時間 t 1t 2的位移 X( t 2)- X( t 1)是許多幾乎獨立的小位移之和,因而根據 中心極限定理,可以合理地假定 X( t 2)- X( t 1)遵從 正態分佈,而且對任何0≤ t 0t 1<…< t n,增量 X( t 1)- X( t 0),…, X( t n)- X( t n -1),可設想為相互獨立。物理上的這些考慮引導到下面的數學定義。

  設X={X(t),tR+}為定義在概率空間(ΩFP)(見概率)上,取值於d維實空間Rd中的隨機過程,若滿足①X(0)=0;②獨立增量性:對任意的0≤t0t1<…<tnX(t0),X(t1)-X(t0),…,X(tn)-X(tn-1)是相互獨立的隨機變量;③對任意s≥0,τ>0,增量X(s+τ)-X(s)服從密度為

d維正態分佈,式中 ,表示 x到原點的距離;④ X的一切樣本函數連續。這樣的 X稱為(數學上的)佈朗運動或維納過程。

  維納的一個重要結果,是證明瞭滿足①~④的過程的存在性。這樣的過程X是獨立增量過程,因而是馬爾可夫過程,而且還是鞅和正態過程(見隨機過程)。其均值函數是一個各分量恒等於零的d維向量函數:EX(t)=0;其協方差陣函數(見矩)EX(t)X(s)′=(st)Id,其中Idd階單位方陣,st表示st中小的一個,X(s)′是隨機向量X(s)的轉置。

  一維佈朗運動的性質中有特色的是其樣本函數(見隨機過程)的性狀。雖然X的所有樣本函數處處連續,但幾乎所有(即概率為1)的樣本函數:①處處不可微分;②在任一區間中非有界變差,當然更不單調;③局部極大點在R+=[0,

)中形成一個可列稠集,而且每一個局部極大值都是嚴格極大的;④二次變差 - 當區間[0, t]的加密分割

的直徑 趨於0時,以概率1收斂(見 概率論中的收斂)到 t;⑤零點集 S 0(ω)={ tR +X( t,ω)=0}是勒貝格測度(見 測度論)為零的無界完全集。此外, X限於區間[0,1]上的軌道在 C[0,1]中具有下述意義的稠密性:任給[0,1]上的一個滿足f(0)=0的連續函數f和任給ε>0,總有

  不屬於樣本函數性狀的一個重要性質是佈朗運動的級數表示:設{ξnn≥0}為獨立同分佈的標準正態隨機變量序列,令

則此級數在0≤ t≤π上以概率1一致收斂,且{ X( t), t∈[0,π]}是佈朗運動。

  多維佈朗運動有一個依賴於維數的有趣性質,就是常返性。當d=1,2時,佈朗運動是常返的:即從任何一點α∈Rd出發,且任意指定一個α的鄰域A,則過程或遲或早地返回A的概率等於1。當d≥3時,此性質不再保留,這時自α 出發作佈朗運動的粒子將以概率1趨於無窮,即

,這裡 X α( t)=α+ X( t)表示自α出發的佈朗運動。因而自某一時刻以後,粒子不再回到α的附近,而且 d(≥3)越大,粒子趨於無窮的速度也越快。設 B r是以 O為中心,以 r為半徑的球,定義粒子最後一次離開 B r的時刻為λ r=sup{ t>0: X( t)∈ B r},λ r稱為 B r的“末離時”。從 O出發的佈朗運動 X首達 B r的點與末離 B r的點在球面上都有相同的均勻分佈,而且λ r的概率分佈密度函數為

由此可知 Er) m 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這時 Er) mr 2 m/( d-4)( d-6)…( d-2 m-2)。因此,當 d=3、4時,λ r各階矩不存在; d=5、6時,均值(見 數學期望)有限, 方差無窮;等等。這說明 d越大,粒子越快地離開球 B r

  d(≥2) 維佈朗運動與拉普拉斯算子

有密切聯系,從而使著名的狄利克雷問題可以用概率方法求解。例如設 D為平面上的有界區域,其邊界∂ D充分光滑。在∂ D上給定連續函數 g( x),考慮下列狄利克雷問題:求給定邊界條件 h( x)= g( x), x∈∂ D下, 拉普拉斯方程Δ h=0在區域內的(惟一)解。對任何 xD,令τ x=inf{ t>0: x+ X( t)∈ D c}( D c= R d\ D,即 D的補集),它是從 x出發作佈朗運動的粒子首達 D c的時刻, x+ Xx)是該粒子首達 D c的點,而 h( x)= E g[ x+ Xx)], xD就是上述狄利克雷問題的惟一解。這一例子所反映的佈朗運動與古典位勢之間的關系是普遍的,近來又發展成為一般馬爾可夫過程與現代位勢論之間的深刻聯系(見 馬爾可夫過程)。

  

參考書目

 K.Itô and H.P.McKean Jr.,Diffusion Processes and Their Sample Paths,Springer-Verlag,Berlin,1965.

 D.Freedman,Brownian Motion and Diffusion,SpringerVerlag,Berli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