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通過星際空間而變紅的現象。雖然在十九世紀已有人認識到星際消光現象的存在,但一般認為,除瞭有暗星雲的天區外,星際空間幾乎是完全透明的。1930年瑞士天文學傢特朗普勒經過研究,首次證明星際消光現象的存在。星際空間存在大量消光物質,它們在銀道面附近濃度最高,隨著銀緯的增高而逐漸稀少。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矽酸鹽、碳化矽等塵粒的混合。它們對於星光的散射與波長有關:對長波散射小,對短波散射大。因此,從地球上看,遠處的恒星由於選擇散射,顏色會比沒有散射時紅,這稱為為星際紅化。如果用星等表示消光量A,則消光對波長的關系在λ3000~10000埃范圍內,可以近似表示為兩段直線(這兩段直線約在λ4355埃處相交),即近似地與1/λ成比例。在UBV測光系統中,存在關系:Av=3.3×(ABAv)和(AUAB)/(ABAv)=0.75+0.05(ABAv)≈0.80。星際消光的規律在大部分天區基本上一樣。但有些天區,例如天鵝座天區、獵戶座天區以及一些濃密的暗雲區,就與正常規律有所不同。這種現象可用存在不同大小、不同比例的各種星際塵埃的混合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