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天文學傢。1851年1月19日生於巴內韋爾德,1922年6月18日卒於阿姆斯特丹。1875年任職於萊頓大學天文臺。1878年任格羅寧根大學天文學和理論力學教授。卡普坦在天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關於照相星表的工作和用統計方法研研究銀河系恒星的運動和空間分佈。1885~1891年,英國天文學傢吉爾拍攝瞭南天的星空照片。1886~1896年,卡普坦測量、歸算瞭這些照片上的恒星位置,1896~1900年刊佈瞭載有454,875顆(星等到10等,赤緯-18°到南極)的恒星的南天照相星表,稱為《好望角照相巡天星表》。

  1904年卡普坦研究瞭恒星運動的規律,提出恒星的二流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恒星間彼此的相對運動(本動)不是無規律的,而是成群地沿著兩個相反的方向運動。雖然後來人們證實這種運動實際上是銀河系自轉的反映,但卡普坦的發現卻促進瞭現代恒星天文學的發展。1906年卡普坦提出“選區計劃”,建議詳細研究均勻分佈在天球上的206個選擇區域(稱為卡普坦選區),由世界各天文臺合作,對選區作廣泛的、擴展到更暗弱星等的恒星計數,同時盡可能測定選區內恒星的視星等、光譜型、自行和視向速度。這個計劃的實行,對星系動力學和銀河系結構的研究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