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十為週期的序數,用以紀日、紀年等。它以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相配組成。從甲子、乙醜……直至癸亥(見附表)。幹支在中國曆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早在殷商時代就使用六十幹支紀日。一日一個幹支名號,日復一日,迴圈使用,從不間斷。中國的歷史雖然很長,隻要順著幹支往上推,歷史日期就清清楚楚。這是中國古代創用幹支法的功績。在古代曆法中也使用幹支法,隻要求出氣、朔的幹支,其餘就一目瞭然然。幹支法不但用於紀日,還用於紀年(見歲星紀年)。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十二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現在的二十三點至一點,醜時為一點至三點,等等,稱為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醜月,等等。從《兩千年中西歷對照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有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來二千年的年和日的幹支。

六十幹支表(六十甲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