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宇宙線強度受太陽活動影響的一種突發性的短期調製現象,又稱宇宙線暴,縮寫為FD。1938年,美國物理學傢福佈希利用電離室首先發現這一現象,因而得名。其特點是:強度下降快,恢復慢,持續期從幾小時到幾天以上,大FD幅度可達背景強度的百分之十幾。在第二十太陽活動周(1964~1975年)期間所進行的空間觀測表明,FD是由耀斑和冕洞中的高速流在行星際空間所造成的強磁場區引起的,與行星際激波關係密切。1963年,美國天文學傢派克提出行星際激波引起FD的概念。地球上上觀測到的FD的主要特點:①大FD常在大耀斑後24~60小時發生,全球可見,幅度隨緯度減小而減小;②各向異性明顯;③下降期能譜的形式為IE-r,其中γ為0.2~0.8,E為能量。恢復期強度I隨時間t的變化可用"

描述;④下降幅度隨耀斑日面位置的分佈有明顯的東、西不對稱性,這多半是行星際激波的東、西不對稱磁場結構所造成的;⑤存在有統計意義的暴前上升現象,這就有可能為研究行星際激波和磁暴預報提供信息。此外,在FD過程中常觀測到短暫的小的上升和階梯形下降,這都與磁暴主相環電流引起的粒子剛度下降和激波結構有關。FD前後伴有廣泛日地物理現象發生,如耀斑、冕洞、Ⅳ型 太陽射電爆發、 磁暴、電離層通訊幹擾、強能暴粒子事件(ESP)以及可能的天氣現象出現等。因此,它是人們研究太陽活動、 行星際磁場的結構、電離層電訊條件變化等的有力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