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恒星光譜由連續光譜和吸收線光譜組成。連續光譜由連續吸收形成,吸收線光譜由線吸收產生。在研究恒星大氣的溫度分佈時,原則上應該同時考慮連續吸收和線吸收兩種過程,但這是非常麻煩的。作為第一近似,在研究恒星大氣的溫度分佈或恒星大氣模型時,隻考慮連續吸收,把線吸收的影響當作是一種附加的改正。這樣,吸收線對恒星大氣溫度分佈的作用和影響被稱為覆蓋效應。它是在1928年由米爾恩起名的。覆蓋效應還泛指吸收線對連續光譜的影響。早型恒星的譜線比較稀疏,隻有在譜線系限附近覆蓋蓋效應才比較明顯。太陽型恒星的線輻射流約占連續輻射流的10%,覆蓋效應不可忽略。晚型恒星的吸收線密集,覆蓋效應更為重要。研究覆蓋效應的一種方法是微擾方法:把不考慮線吸收所得到的恒星大氣模型作為第一近似,利用這個模型來計算線吸收系數,然後把線吸收也考慮在內得到第二近似,如此進行多次,直至得到滿意的恒星大氣模型。不少人還采用吸收線分佈的各種模型,用統計方法來考慮覆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