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天體輻射中能穿透大氣的一些波段。由於地球大氣中的各種粒子對輻射的吸收和反射,隻有某些波段範圍內的天體輻射才能到達地面。按所屬範圍不同分為光學視窗、紅外視窗和射電視窗。

  ①光學視窗 可見光波長約3000~7000埃。波長短於3000埃的天體紫外輻射,在地面幾乎觀測不到,因為2000~3000埃的紫外輻射被大氣中的臭氧層吸收,隻能穿透到約50公裡高度外;1000~2000埃的遠紫外輻射被氧分子吸收,隻能到達約100公裡的高高度;而大氣中的氧原子、氧分子、氮原子、氮分子則吸收瞭波長短於1000埃的輻射。3000~7000埃的輻射受到的選擇吸收很小,主要因大氣散射而減弱。

電磁波譜和大氣窗口

  ②紅外窗口 水汽分子是紅外輻射的主要吸收體。較強的水汽吸收帶位於0.71~0.735μ(微米),0.81~0.84μ,0.89~0.99μ,1.07~1.20μ,1.3~1.5μ,1.7~2.0μ,2.4~3.3μ,4.8~8.0μ。在13.5~17μ處出現二氧化碳的吸收帶。這些吸收帶間的空隙形成一些紅外窗口。其中最寬的紅外窗口在8~13μ處(9.5μ附近有臭氧的吸收帶)。17~22μ是半透明窗口。22μ以後直到1毫米波長處,由於水汽的嚴重吸收,對地面的觀測者來說完全不透明。但在海拔較高、空氣幹燥的地方,24.5~42μ的輻射透過率達30~60%。在海拔3.5公裡高度處,能觀測到330~380μ、420~490μ、580~670μ(透過率約30%)的輻射,也能觀測到670~780μ(約70%)和800~910μ(約85%)的輻射。

  ③射電窗口 這個波段的上界變化於15~200米之間,視電離層的密度、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太陽活動的情況而定(見大氣射電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