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恒星內部結構理論的名著,英國天文學傢愛丁頓著,1926年首次出版。恒星內部結構的研究始於萊恩,1907年埃姆登發表瞭《氣體球》一書,總結瞭早期的工作。1916~1926年是恒星內部結構理論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中大部分工作由愛丁頓完成。他首次指出,在恒星內部,能量由內向外轉移主要不是靠對流而是靠輻射,他用輻射平衡取代對流平衡以建立研究恒星內部結構的方程組。從這些方程組出發,他得到瞭與觀測符合的恒星的質光關係。在這期間,愛丁頓還研究瞭變星的脈動理論、恒星大氣氣理論和星際物質,所有這些研究成果都收在《恒星內部結構》一書中。全書共十三章,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紹恒星內部的物理過程問題和研究簡史;第二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紹熱力學定律、輻射的量子理論和玻爾的原子論;第三部分(第四至第八章)為本書的主要內容,推導瞭輻射平衡方程,對於“標準模型”和“點源模型”求出恒星內部結構方程組的解,從理論上說明恒星的質光關系並與觀測的質光關系作瞭比較,最後還討論瞭造父變星的脈動理論;第四部分(第九至第十一章)討論恒星內部的不透明度、電離狀態和能源;最後,作者在第十二章裡發展瞭恒星大氣理論,並用以分析吸收線的形成和討論恒星的連續光譜;第十三章介紹作者對星際物質所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