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恒星大氣內各個物理量(如溫度、密度、氣體壓力、電子壓力等)隨大氣深度的分佈規律的理論模型。建立恒星大氣模型是恒星大氣理論的主要課題之一。為瞭建立恒星大氣模型,先要給定恒星的有效溫度Te(見恒星溫度)、表面重力加速度g和恒星大氣的化學組成,還要假定恒星大氣處於輻射平衡、局部熱動平衡和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後者指作用於於單位體積上的重力與壓力(氣體壓和輻射壓)梯度相平衡,即

式中 Pg和 P r分別為氣體壓力和輻射壓力, h為線深度, ρ為物質密度, x為平均吸收系數,它是電子壓力 Pe和溫度 T的函數, τ為由 x確定的光學厚度,σ為斯忒藩-玻耳茲曼常數。

  流體靜力學平衡條件確定瞭四個變量TePePg和τ之間的第一個關系。利用PePg的定義式和關於電子密度的公式(可由已知的化學組成和熱動平衡關系得到)可以消去電子密度,得到TePePg三者之間的第二個關系。把這兩個關系式連同由輻射平衡理論導出的溫度分佈規律(見輻射轉移理論)共三個關系式聯立起來,運用數值積分法,就能得到氣體壓力Pg和電子壓力Pe隨深度的分佈。原有的溫度分佈是已知的。物質密度ρ的分佈,也可由通常的物態方程及PeTe的分佈以及已知化學組成導出。

  大氣模型的計算通常采用逐次近似的方法。從溫度的第一近似分佈出發,采用上述基於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方法,計算其他物理量的第一近似分佈。再由各物理量的第一近似分佈,選用推求溫度分佈的逐次近似方法,導出溫度的第二近似分佈。重復上述步驟計算其他物理量的第二近似分佈,依此類推。逐次近似的準則是保證最後得到的總輻射流不隨深度變化,因為這是輻射平衡所要求的。

  目前已計算出大量的各類光譜型的恒星大氣模型。對於一些著名的恒星如天琴座α、天鵝座α、大犬座α、小犬座α和鯨魚座δ等,已建立瞭各自特有的大氣模型。對於太陽,除瞭有理論的大氣模型外,還有經驗的大氣模型。它的溫度分佈規律是直接由觀測到的太陽臨邊昏暗規律導出的。此外,還研究瞭偏離輻射平衡和局部熱動平衡的大氣模型以及非均勻的、帶有湍動、對流和振動的大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