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太陽黑子活動程度的一種指數,是瑞士蘇黎世天文臺的R.沃爾夫在1849年提出的,因而又稱沃爾夫黑子數。它的定義如下:

        R=K(10g+f)。

式中g為日日面上觀測到的黑子群數目;f為觀測到的單個黑子的總數;K為換算因子,R.沃爾夫對他自己的觀測取K=1。K值隨觀測者的觀測技術、觀測方法、所用儀器和天氣能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任一觀測者用他自己的觀測值同蘇黎世同期的觀測值比較得出:K=Rz/(10g+f),其中Rz為蘇黎世的黑子相對數。從瓦爾德邁爾編成的《1610~1960年太陽黑子活動》中,可以查到300多年來的黑子活動資料,包括最早的黑子相對數的系統資料。至於當前的每日黑子相對數,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委托蘇黎世天文臺匯總,發表在該臺出版的《太陽活動季刊》上。中國測出的每日黑子相對數載於北京天文臺出版的《太陽地球物理資料》中。

  黑子相對數僅表示太陽可見半球的黑子數目。它同黑子群的日心距有關,這是投影縮減效應所造成的。

  太陽全球黑子數是根據黑子群的發展曲線並利用能見度函數所估算的每天在整個太陽表面上的黑子數目。它雖然是估計值,但它的好處是不受日、地的幾何因素的影響,也不顯示27天周期。

  能見度函數是一種經驗性的黑子分佈改正系數。它與黑子群中的黑子數目有關,是根據不同的黑子群分類中的黑子數目分別計算的。能見度函數圖的橫坐標是黑子離日面中心的日心距,縱坐標是觀測到的黑子群的平均數目。黑子群的發展曲線是根據一個黑子群處在蘇黎世分類法的某一類型的時間來確定的。對於較小的黑子群來說,因為隻粗略地知道能見度函數,所以它的發展曲線經常是不準確的。而壽命短於7天的黑子群,其發展曲線則是在能見度函數的可靠部分。壽命長的黑子群,僅能間斷地觀測到。黑子群的發展曲線圖的橫坐標是時間(天),縱坐標是每群的黑子數目。

  黑子面積的大小也同樣表征著太陽的活動狀況。有人認為黑子面積A(以太陽半球面積的百萬分之一為單位)與黑子相對數R有如下關系:A=16.7R。但從多年的觀測結果看來,A/R不是一個常數,而與黑子極大年和極小年有關。例如,在黑子極小年,A值迅速減小,而R值仍隨著小黑子的數目變動,A/R相應地減小;在黑子極大年,A值迅速增大,但R的增加比A慢,因而A/R也相應增大。觀測條件不同,A/R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