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特殊天體。它的基本特徵是具有一個封閉的視界。視界就是黑洞的邊界。外來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進入視界以內,而視界內的任何物質都不能跑到外面。

  早在1798年,拉普拉斯曾根據牛頓引力理論預言存在一種類似於黑洞的天體。他的計算結果是,一個直徑比太陽大250倍而密度與地球相當的恒星,其引力場足以捕獲它所發出的所有光線,而成為暗天體。1939年,奧本海默等根據廣義相對論證明,一個無壓的塵埃球體,在自引力作用下,將能能坍縮到它的引力半徑的范圍以內。引力半徑rg=2GM/c2,式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c為光速,M為球體的總質量。當物質球坍縮到半徑為rg,這個球體所發射的光線或其他任何粒子,都不能逃到rg球以外,這就形成黑洞。對晚期致密恒星的研究證明,存在一臨界質量Mc。當星體質量MMc,在引力坍縮後,它不可能有任何穩定的平衡態,而隻能形成黑洞。

  在形成黑洞以前的恒星物質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屬性。但是,一當形成穩定的黑洞以後,幾乎所有屬性都不再能被觀測到。隻要用三個參數就可以完全表征黑洞的性質。這三個參數是:質量M、角動量J和電荷Q。當J=Q=0時,是球對稱的史瓦西黑洞;當Q=0時,是軸對稱的克爾黑洞。黑洞的一個重要物理參量是它的視界的面積A,其值為(在c=G=1單位系):

    A=8πM2+M(M2a2Q2)1/2Q2/2〕,

式中a=J/MA的基本性質是,在黑洞的演化過程(例如,通過與物質相互作用,或黑洞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它的面積總不減少。這稱為面積不減定理。它是物質隻能進入黑洞而不能跑出黑洞這一特性的定量表述。面積不減定理,類似於熱力學中的孤立系熵不減原理。因此,黑洞的面積相當於黑洞的熵。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瞭黑洞熱力學。黑洞熱力學的一個結論是,黑洞具有一定的溫度,其值與黑洞的質量成反比。1974年,霍金證明,如果考慮到黑洞周圍空間中的量子漲落,則黑洞的確具有與它的溫度相對應的熱輻射。計及量子效應後,黑洞不再是完全“黑”的瞭,它也會發射,甚至出現劇烈的爆發(見黑洞的發射)。

  尋找黑洞,是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重要課題。孤立的黑洞難於觀測,因此,觀測工作著重於在雙星體系中證認黑洞。目前,認為最有可能是黑洞的天體,是天鵝座X-1。天鵝座X-1是密近雙星中的一個星體。它所發射的X射線沒有規則的脈沖結構,但卻具有短時標的脈動漲落,脈動時標在幾毫秒到10秒范圍內;它的質量大於5.5太陽質量,大於致密星的臨界質量。這些特征都符合黑洞的特性。另外,觀測還表明,在橢圓星系M87的核心,可能有質量為9×109太陽質量的大型黑洞。M87的特征是:在核心處有異常的亮度分佈,顏色較藍,彌散速度也較大。這些都與黑洞模型相符合。按照大爆炸宇宙學,在宇宙早期可能形成一些小質量黑洞,一個質量為1015克的黑洞,其空間尺度隻有10-13厘米左右(相當於原子核的大小)。小黑洞的溫度很高,有很強的發射。有一種模型認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所發現的一些高能爆發過程,也許就是由這些小黑洞的發射及其最終的爆發引起的。

  

參考書目

 林忠四郎編:《星の進化》,共立出版株式會社,東京,1978。

 H.L.Shipman,Black Holes,Quasars,and the Universe,Houghton Mifflin Co.,Bost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