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光譜型和光度的關係圖,是丹麥天文學傢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傢H.N.羅素創制的。赫茨普龍在1905年和1907年的論文中指出,一般藍星是亮的,而紅星卻有亮、暗兩種;他把亮星稱為巨星,把暗星稱為矮星。1911年他測定瞭幾個銀河星團(如昴星團、畢星團)中的恒星的光度和顏色,並將這二者作為縱坐標和橫坐標。結果表明,這些星點大都落在一條連續帶上,其餘的星(巨星)則形成小群。1913年H.N.羅素研究瞭恒星的光度和光譜,並畫出一系列表明恒星光度和光譜型之間的關係圖圖(圖1)。經過對比,發現顏色等價於光譜型或表面溫度。他們兩人的圖所表示的是同一回事,因此,後來將這類光度-顏色(光譜型或表面溫度)圖稱為赫茨普龍-羅素圖,簡稱赫羅圖。

  用寬波段UBV測光系統測定暗星的顏色,比用光譜方法容易得多,所以後來逐漸用色指數代替光譜型作為赫羅圖的橫坐標。色指數可轉換成表面溫度;觀測得到的視星等,經過距離改正後成為絕對星等(見星等),可再轉換為光度。有瞭星的表面溫度和光度,理論工作者便可以計算恒星的內部結構,也就是建立所謂恒星模型。隨著時間的推移,恒星的內部結構逐漸演變,並在它的光度和表面溫度(簡稱溫度)上表現出來,這樣,恒星在赫羅圖上的位置便沿一定路徑移動,描出“演化程”。因此,赫羅圖不僅能給各類型恒星以特定的位置,而且能顯示出它們各自的演化程,成為研究恒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赫羅圖中的恒星不是平均分佈,而是形成一定的序列的,因為光度和表面溫度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系:如果壓力、不透明度和產能率隻是溫度、密度和化學成分的函數,那麼恒星的結構由它的質量和化學成分決定;如果化學成分給定,則每一恒星質量便對應著一定的光度和溫度值。因而隻要在某一質量范圍內存在著光度和溫度的關系,在赫羅圖上就會出現相應的序列。同樣質量范圍內的恒星,在赫羅圖上出現在不同的序列,必然是由化學成分不同引起的;而化學成分的不同可以是原始化學成分的不同,也可以是恒星處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因此,赫羅圖中的一些序列,可以用來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圖2是太陽附近,6,700顆恒星的赫羅圖。圖中有兩個密集序列,一個從左上向右下,稱為主星序,也稱矮星序;另一個是相當密集的一群星,接近右上角,差不多呈水平走向,稱為巨星序。此外,還有不少星分散在圖的上部,稱為超巨星序。主星序下面是亞矮星序。圖的底部有一特殊分支,稱為白矮星序。巨星序和矮星序並不相接,中間留有相當明顯的空隙,稱為赫氏空區,隻有為數很少的恒星落在空區以內。圖2中的圖形受到不少測量誤差的影響。首先,恒星沿著若幹垂直線密集並不是真實的物理圖像,隻是恒星光譜分類不連續的結果。實際上,光譜判據連續地變化,所以兩大序列的分佈應是很勻滑的。其次,恒星的距離也有頗大的不確定性,根據這種距離把視星等轉換為絕對星等也會有一定誤差。再者,暗星的視星等精度不夠,而且確定一顆星的光譜型也並非易事。這些誤差加在一起,就產生瞭主星序兩個坐標方向的彌散。值得註意的是,圖上畫的是絕對星等和光譜型。哈佛光譜型星表HD所載恒星的視亮度有其限度。因此,這幅圖能夠充分反映在很遠的距離仍能看見的真正的亮星,而不能充分反映在較近的距離還看不見的暗星。恒星的質量差別不大,大多數恒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0.1~10倍范圍內。恒星的化學成分的差別也不大,按質量計,大致氫占71%,氦占27%,其他重元素占2%。所以,取決於質量和化學成分的恒星結構在圖2中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恒星密集的區域代表它們演化緩慢的階段,主星序是演化最慢的階段,大致占恒星壽命的90%。

  為瞭免受恒星化學成分不同和年齡不同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舉星團的赫羅圖來說明。圖3是昴星團的赫羅圖。在這個星團內形成的恒星,可以認為它們的化學成分和年齡是相同的。再者,一般星團各成員星離地球的距離基本相同,這樣,觀測到的成員星的視星等差值也就是它們絕對星等的差值,不受距離誤差的影響。星團距離的不確定性導致絕對星等的零點不確定,隻能使整個圖上下移動,而不會影響圖中星點的相對位置。圖3中的星點代表昴星團的主星序,圖中沒有紅巨星,表示昴星團年齡還輕,其成員星還沒有演化到脫離主星序的階段。圖3中主星序的彌散度遠比圖2中的小得多,因為後者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最後,看一看不同化學成分的星團在赫羅圖上的分佈。圖4畫出銀河星團M67的成員星同兩個球狀星團M3和M92的成員星在赫羅圖上的位置,以便進行比較。它們都是年老的星團,但M67屬於星族I,M3和M92屬於星族Ⅱ。星族Ⅰ的星含重元素較多,占總質量的2~3%,而星族Ⅱ的星所含的重元素的含量僅占0.1~0.2%,或更少。圖中左下方的黑粗斜線代表主星序,3個星團巨星支都從主星序相同的部位脫離,表明它們的年齡相近(約為4×109~6×109年)。M3有明顯的水平支,這是球狀星團的一般特征。

  赫羅圖使人們獲得大量信息。除瞭上述的兩個星序外,各種類型的變星也有特定區域。此外,還可以利用星團在赫羅圖上的“轉向點”來估計星團的年齡和距離。不同質量的星族Ⅰ和星族Ⅱ的星,在赫羅圖上都有它們特定的演化程序。

  

參考書目

 H.Y.Chiu and A.Muriel,Stellar Evolution,MIT Press,Cambridge,1972.

 A.G.D.Philip and D.S.Hayes eds,The HR Diagram,IAU Symposium,No.80,D.Reidel Publ.Co.,Dordrecht,Holland,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