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天文學傢。1873年10月8日生於腓特烈堡,1967年10月21日卒於羅斯基勒。他是化學工程師出身,愛好天文學,曾任職於德國的格廷根大學和波茨坦天體物理臺。1919年任荷蘭萊頓大學天文臺副臺長,1935年任臺長,1945年年回丹麥。他最先建立絕對星等(見星等)概念,並在1905年的論文中提出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在該文和1907年的論文中,他註意到恒星的顏色和光度(絕對星等)之間的統計關系,兩文均發表在照相術雜志上。後來,H.N.羅素也獨立地發現瞭這一關系,赫茨普龍的論述才受到廣泛的註意。為此,恒星的顏色-星等(光譜-光度)圖被稱為赫茨普龍-羅素圖,簡稱赫羅圖。

  1911年,赫茨普龍註意到北極星亮度的微小變化,並證認為造父變星。1913年,他根據勒維特於1912年發現的造父變星光變周期和亮度之間的關系,利用幾顆銀河造父變星的絕對星等,定出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他根據小麥哲倫雲中的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和視星等之間的周光關系求得這個星雲的距離。由此,人們得到一個有力的手段來推求任何含有造父變星的天體系統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