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層擾動的一種表現。這個概念是1968年提出的。這種擾動在其發展過程中會隨時間、空間而發生一系列變化,尤其是在極區的反應最為激烈。磁層亞暴的典型物理過程,首先是從行星際磁場方向反轉開始的。觀測表明,不少亞暴發生在行星際磁場方向由北向南反轉以後。由於向南的行星際磁場和地磁場相互耦合,引起磁力線的重聯,從而使磁尾中磁場強度增加,積累起大量的磁能;接著,由於磁力線重聯,磁流體發電機作用加強,橫越磁尾的電場和電流也增強。在將近一小時內,磁尾的等離子體便開始向地地球方向運動。這時,“極光卵”赤道的側邊緣處極光突然增亮,並開始向極區移動,這就開始出現極光亞暴。與此同時,整個磁尾的等離子體片的厚度開始變薄。伴隨亞暴發生的另一個過程是等離子體由磁尾向捕獲區註入,這種註入是外輻射帶電子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極光帶電波吸收增強的基本原因。當磁尾中的磁能積蓄到一定程度後,磁尾的磁力線由於某種不穩定性,便會發生重聯,形成X型中性線(見電流片)。中性線以外的等離子體以每秒300公裡的速度向外運動。毫無疑問,在出現亞暴過程中,粒子的加速過程仍然是一個本質的問題。觀測的結果迄今仍很不一致,還不可能對亞暴的物理機制作出明確的說明。從物理學上作出的可能判斷是,當磁尾等離子體向著地球方向運動時,為保持粒子磁矩守恒或縱向不變量守恒,電子回旋加速機制和費密加速機制均可能起重要作用,而在亞暴開始時刻,橫越磁尾的橫向電場加速也是極為重要的。關於磁層亞暴的機制,目前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有人認為行星際磁場由北轉向南是亞暴發生的原因。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這種方向的改變隻能控制亞暴出現的強度和緯度,對亞暴的觸發和能量的釋放不會有明顯的影響。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於建立亞暴事件全過程的正確時間序列,以及對亞暴的形態建立一個正確的物理圖像。磁層亞暴對人類的活動有很大影響。它可以影響高緯度地區的通訊,可以在長距離電纜和跨海洋的電纜中誘發感應電流,也可引起同步衛星發生強烈真空放電和高壓電弧(有時甚至會導致一顆衛星的完全損壞),因而對磁層亞暴的研究有重要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