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為幾百天至一千天以上的晚型脈動變星,光變幅為5~8個星等。可根據變幅大小、週期長短、空間分佈和光譜特徵分為長週期變星和蒭槁增二型變星兩類。前者變幅不超過2.5個星等;後者變幅大於2.5個星等,多系紅巨星或紅超巨星。當前天文學界一般把長週期變星理解為蒭槁增二型變星。蒭槁增二型變星的變幅大多大於5個星等,因而易於發現。一個星座中首先被觀察到的變星往往就是蒭槁增二型變星。典型代表是蒭槁增二(鯨魚座o),其目視波段極大亮亮度和極小亮度之差可達2,000倍左右。它的光變現象發現於1596年。除超新星和新星外,它是最早得到確認的變星。

  光變特征 蒭藁增二型變星光變周期約80~1,000天,目視星等變幅2.5~10個星等,甚至更大。在光變過程中,周期和變幅均有不規則變化,偏離平均值達15%它們同造父變星、天琴座RR型變星和仙王座β型變星等脈動變星相似,也有雙重周期性和雙重極大值的情況。它們的光變曲線的形狀有三種:第一種增光陡,減光緩,極大時刻短,極小時刻寬;第二種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基本上對稱;第三種增光階段有駝峰、暫留或雙極大值。第一種多系周期較短者,第二種周期較長。一般周期越長,光變幅越大。目視星等變幅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光譜能量分佈隨溫度發生的變化對可見光區影響很大。熱星等變幅大約隻有1~3個星等。

  光譜特征 蒭藁增二型變星的連續光譜受分子吸收譜帶的影響,偏離黑體的能量分佈。除氫發射線外,在極大亮度時刻附近,有電離矽、電離鐵和電離鈣的譜線,這是它們與光度不變的正常紅巨星的主要區別之一。蒭藁增二型變星和正常的紅巨星都是冷星,能量主要分佈在近紅外區。長周期變星有大量金屬吸收線和分子吸收帶,在這方面它們與正常紅巨星的情況一樣。紅外觀測和射電觀測表明,長周期變星外部似乎有星周物質;它們是這些恒星向外膨脹的大氣的延伸部分。

  根據空間運動資料,銀河系中長周期變星大多數屬於中介子系(見銀河系子系)。有少數光變周期較短、運動速度較大的長周期變星屬於球狀子系(星族Ⅱ),另有少數光變周期較長、運動速度較小的長周期變星則屬於扁平子系(星族Ⅰ)。

一些蒭藁增二型變星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