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貝克和努恩設計的大型高精度人造衛星跟蹤照相機,首批12臺設置在環繞地球的±35°緯度帶內。這種照相機採用焦距50釐米、口徑也是50釐米的特殊設計的施密特光學系統(見施密特望遠鏡),改正鏡由三片透鏡組成,視場5°×30°。焦面是半徑50釐米的近似球面。採用寬約56毫米的長感光膠捲,借6~7公斤拉力變形後伏貼在膠片支承板上。機架為三軸式裝置,以大圓弧逼近衛星視軌跡最高點近傍±30°弧段,進行跟蹤,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間連續調節。。對於角速度為每秒1°的衛星,當跟蹤誤差為±1%時,可拍攝到星等為11等的暗衛星。照相機以固定方式工作時,可拍攝到6等的衛星。它有一扇圓筒狀斷口快門,圍繞著焦面高精度地旋轉,在恒星或衛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測量標志的斷口,每轉一周截出兩個斷口。另一扇“蛤殼”狀總快門同心地緊圍在斷口快門之外。蛤殼每啟閉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間,星像拖痕被斷口快門截出5個斷口。曝光時間有0.2、0.4、0.8、1.6、3.2秒五種。在形成第三個斷口的中央時刻,子鐘度盤(分、秒、0.01秒盤)和100周圓掃描陰極射線管的記時亮點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記時精度達1毫秒,位置精度達2″。當照相機以固定式拍攝低速衛星時,由於曝光時間較長,恒星像明顯地拖長,降低瞭測量精度。貝克-努恩照相機改進型的設計,是將原來的垂直軸斜置成極軸,照相機繞極軸恒速運轉,使恒星成為點像。

貝克-努恩人造衛星跟蹤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