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北京東城建國門立體交叉陸橋的西南角。原名觀象臺或瞻象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建立現代天文臺後,人們即逐漸稱此臺為古觀象臺。

  從《明實錄》等有明確紀年可考的歷史來看,現存古觀象臺建於明代正統年間(西元1436~1449年);但臺址和儀器涉及金、元兩代司天機構的興廢歷史。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將北宋天文儀器遷運至金的都城──中都。元滅金,中都受到破壞,在中都的東北郊新建大都。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年)春,選擇大都城內東南角建造太史院和司天臺,地點就在現存的北京古觀象臺附近。設計者是元代天文學傢郭守敬等,參與鑄造儀器的還有尼泊爾著名匠師阿你哥。元亡之後,天文儀器都被運往新都南京,金臺和元臺荒廢。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但天文儀器仍留南京。欽天監人員隻能在北京城東南城墻上僅憑肉眼觀候天象。正統二年,欽天監派人去南京,用木料仿制宋代渾儀和元代簡儀等,運回北京校驗後澆鑄成銅儀。正統七年修欽天監、觀星臺並安裝儀器;正統十一年造晷影堂。從此,北京古觀象臺和臺下西側有瞭以紫微殿為主的建築群,大體上具備今天所看到的規模和佈局。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曾對觀象臺進行過一次大修。明代在觀象臺上陳設的天文儀器有渾儀和渾象、簡儀。陳設在臺下的天文儀器有圭表和漏壺。

  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制造瞭6件大型銅儀: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地平緯儀)、紀限儀(距度儀),並安裝在觀象臺上,臺上明制儀器則移往臺下。康熙五十四年,臺上又安裝瞭一件大型儀器──地平經緯儀。因儀器增加,場地不足,就在緊靠臺東側的城墻頂上,將觀象臺拓寬約5米。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開始設計和制造璣衡撫辰儀,工期長達10年,制成後也安裝在觀象臺上。它實際上是用西法改進的一種渾儀。這是清代在觀象臺上安裝的第8件儀器,也是最後一件大型銅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古觀象臺上下的天文儀器被德、法侵略軍洗劫一空。清欽天監為瞭應付觀測任務,臨時趕制兩小件儀器應用,即折半天體儀(球徑比清初天體儀減小一半)和小地平經緯儀。法國人把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象限儀、簡儀等搬入法國駐華使館,後於1902年歸還。德國人將劫走的天體儀、地平經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渾儀等運往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和約規定,這些儀器於1921年運回北京。1931年,古觀象臺下陳列的渾儀、簡儀、圭表、漏壺(兩個)、小地平經緯儀、折半天體儀等7件遷往南京,現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博物院。北京古觀象臺留有陳設在臺上的8件清制天文儀器。

  從明正統初年起,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臺連續從事觀測近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北京古觀象臺也以建築(包括臺體和附屬建築群)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制造的8件銅儀除瞭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瞭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北京古觀象臺已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館。(見彩圖)

北京古觀象臺的部分銅鑄天文儀器

赤道經緯儀

黃道經緯儀

天體儀 公元1673年造,陳列於北京古觀象臺

小天體儀,清末制造,現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天文臺

紀限儀

象限儀

地平經儀 公元1673年造

地平經緯儀 公元1715年造

璣衡撫辰儀 公元1774年造

圭表 公元1439年造,現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天文臺

北京古觀象臺一角

  

參考書目

 陳遵媯:《清朝天文儀器解說》,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北京,1956。